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博物馆 , 北京 , 100076
摘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研学旅游教育被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宽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方式。从素质教育行业分类看,科创教育成为热门。在研学旅游教育领域里,营地教育发展空间客观。文章通过对中国航天博物馆航天+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应用,讨论了有利于青少年科普素质教育的设计要素,以期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提升有效开展。
关键词:航天+研学;教育活动;设计要素;研究与应用
国内外研学游发展现状
在欧美发达国家,研学旅游教育被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宽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方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研学旅行方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国家都与青少年组织、研究机构和公司合作对研学旅行的人才培养,研学课程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高效地推动了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相关技能与知识的培养。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国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据不完全估算,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航天博物馆作为展示航天文化、传承航天精神的重要平台,将中国航天技术与文化内涵与研学旅行相融合,创造更多价值并与普通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能够助推国家航天+创意产业发展。
航天博物馆在开展“航天研学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拥有航天高科技背景及资源优势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航天精神的形成与老五院和火箭院的院风息息相关,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比较集中地出自这里,曾被誉为中国航天的“黄埔军校”。
(二)顶层引领成为航天博物馆深入开展“航天研学游”的助推器
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作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在产业发展领域,实现转型升级、积极打造“航天+”产业形态、推动太空经济形成新动能,努力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前沿产业的工作要求。
为推动院新经济/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一院聚集院内外优势资源和力量,实施航天+创意产业系统级项目的研究论证。借助博物馆技术、资源优势,围绕行业发展态势、市场规模、现有业务、商业计划等方面,系统谋划博物馆在院航天+创意产业集群中的定位和角色,将航天+研学游项目纳入其中,进行项目的孵化。2018年,院正式发布“航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航天+研学游项目为起点,进而辐射延伸并形成钱学森教育工程,将航天的科技优势与不同行业的文化形态结合,让更多航天元素服务于大众生活,拓宽消费航天产业市场比重。
(三)博物馆的行业属性成为研学游的重要载体
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已不仅仅是有实物形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更应有资料形态的精神产品,具备多重审美、教育功能。为此,国家和行业层面持续给博物馆“松绑”,博物馆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愈发突出,融入当代社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主要命题。2018年,航天博物馆获授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为了将科普教育与旅游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
三、设计完成具有航天特色的研学游精品课程和旅游路径
航天博物馆作为科创教育的载体,围绕推动实现“航天+”产业新业态的基础性、支撑性业务,成为航天系统内“航天+”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努力,成为支撑“航天+”产业系统级项目。为此,航天博物馆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开展了航天研学游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围绕“研”“学”“游”分类设计出不同目的的研学课程和旅游路径。
“研”主要以航天重大工程为切入点,打卡博物馆(专业讲解带领下零距离观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返回舱等航天器实物,感受航天魅力),通过现场观摩,与航天器零距离接触,亲身领会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研究探讨并领悟祖国航天事业从零发展到航天大国、孕育形成的航天文化内涵。
“学”主要是引入中小学生教材知识点内容,设计开发了三类主题互动研学课程以及1类任务书。对接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设计出以代表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弹、箭、星、船、器”而命名的航天解锁课程,该教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运用PBL教学方法,链接校本教材知识,以航天专家现场讲座的形式,深度解锁航天博物馆内所展示出的航天历程及航天器的基本构造原理。
手工体验主要包括:
①协作设计组装航天机械臂,过程中学习杠杆及液压知识,让科学成为乐趣;
②了解3D打印技术的入门原理,利用一只打印笔完成属于自己的航天成品,并进行小组展示分享;
③搭建全新的“智能座椅”,过程中了解物理结构知识。
通过从浅到深、由近及远的阶梯课程设置,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航天精神,特别是感受国家航天强国建设在科技强国发展战略中的主导地位。
“游”以推出航天研学+旅游精品线路,该旅游线路将中国航天博物馆、火箭总装车间、天津新一代火箭研制基地、航天育种基地、航天员训练中心、西昌、文昌、海南发射基地纳入参观旅游点位中,重点面对全国中小学生同时也适用社会各阶层的,不同档次的旅游线路,让公众在体验航天研学知识的同时,寓教于乐,切身感受航天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四、通过业内外资源整合、共享具体实施
为加速推进航天研学游建设与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航天博物馆与国内大型研学教育机构联合,以“一体两翼”为项目架构,开展广泛的企业战略合作。之所以以“一体两翼”为架构,主旨是要以博物馆为“实体运营”,以基于高端稀缺资源而研发设计“高精尖”产品序列和优质营地基地的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施为“两翼”,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育行业其概念包容性更大、延展性更大,基本可以涵盖目前学科教育之外,且与学科教学需要深度衔接融入的青少年活动版块,未来面向全社会的研学游主营业务。与研学教育机构共同打造的“研读一部著作”、“学习一段历史”、“研习一地文化”、“学会一门艺术”实践教育大课程体系,并成为中国首家拥有系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学旅行产品景区的成功案例,将不断实践中的航天+研学游打造成为国内研学游精品线路。
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航天博物馆作为行业单体资源端,发起并梳理出了包括火箭总装车间、天津新一代火箭研制基地、西昌、海南火箭发射基地等研学游点位,形成了“中国航天五部曲”研学游实践体系。体系以代表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弹、箭、星、船、器”而命名,通过从浅到深、由近及远的阶梯课程设置,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航天精神,体验航天科技创造的美好生活。博物馆将整个体系进入合作资源分层序列,同期开展有目的、有节奏的整体布局,具体包括:
“航天五部曲”1——“弹”箭起源 研学产品:中国航天博物馆研学
通过现场观摩国内唯一弹、箭、星、船、器等航天实物展示的航天博物馆,零距离感受现场的震撼,以观看和听讲座的形式系统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现场放飞手工制作的火箭模型,通过“行前预习—行中体验—行后总结”实现闭环,增加受众群体的体验感。
“航天五部曲”2——中国神“箭” 研学产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总装车间研学
零距离参观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探月飞行器等航天运载器的总装车间,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成功研制了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学习运载火箭升空发射原理,见证大国重器,重温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航天五部曲”3——九天垣“星” 研学产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 通过现场观摩,了解其在卫星、飞船等空间探测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
“航天五部曲”4——太空行“船” 研学产品: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通过参观航天员训练中心,观看出舱活动训练模拟器、失重训练水槽和中国载人航天记录影像等,探秘中国航天员训练,生活工作的真实场景,感受中心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以载人航天中人、机、环境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合理组合为着眼点,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主要目标,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和研制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航天五部曲”5—国之重“器”研学产品:西昌/海南发射基地
走进西昌/海南卫星发射中心,对观众进行素质拓展项目训练。参观探月工程展厅,观看火箭现场发射,见证火箭发射那一刻的震撼与荣耀,提振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整个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研学游众多点位,有些资源属于航天系统内部,有些属于军方管辖,有些属于社会旅游资源,为我们整合资源带来了很大难度,通过博物馆多方资源调配分享,终与各资源方达成了一致意见,为体系架构的成型以及顺利推进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应用效果
在完成航天科技实践课程内容的编纂、人员培训以及科普教室、展厅升级改造后,研学游整体布局初步完成。博物馆在2019年“4·24航天日”当天,正式举行“仰望星空 筑梦起航-航天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正式发布研学游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及精品线路,国资委、旅游委、北京市教委、文物局以及我院、产业部领导均参加此次启动仪式,全国政协文员、“英雄航天员”张晓光少将也亲临现场,该项目同时聘请中科院院士余梦伦、“大国工匠”高凤林为特邀专家顾问指导开展工作,启动仪式吸引了央视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并予以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博物馆随即启动了市场深入推广,首先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航天冬令营”、“和我一起走进航天基地”、“流浪地球-博物馆奇妙夜之旅”以及“寒假STEAM托管营”活动,通过官微及线上平台,举办中国航天万人观摩公益行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的“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成为航天系统内“航天+”产业规划中启动较早的产业项目。
六、结束语
早在航天系统内在构想如何搭建“航天+”创意产业平台时,航天博物馆就借助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契机,根据该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大趋势下,在编写《“航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时,将“航天+研学”纳入到产业平台中并得到系统产业发展职能部门的认可并正式发布。这就从企业站在战略层面发展,积极打造“航天+”产业形态,实现“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一项业务板块。在《“航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在“神箭创意产业平台”上,以“航天博物馆”为核心,形成钱学森教育工程业务板块,这就为我们首先以研学实践教育为起点,将“神箭创意”打造成为国内独具太空科技特色的航天创意品牌;将“钱学森教育工程”打造成为我国首家、行业唯一的航天科技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