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市 750021
摘要:1810年到1814年,贝多芬在完成第26钢琴奏鸣曲以后,有5年的时间没有再创作钢琴奏鸣曲。在这段时间内欧洲仍然是战乱不断,而贝多芬的耳疾也进一步加剧。《第27e小调钢琴奏鸣曲》出版的时候,已经是1815年。在这五年中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情是曾经站在巅峰的拿破仑摔下了神坛。在1812年远征俄罗斯的战役溃败以后,这位曾经的欧洲战神在损失了超过50万人以后再也无力回天。1814年巴黎被反法同盟攻陷,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囚禁在厄尔巴岛。
关键词:贝多芬;拿破仑;乐章
贝多芬本人是同情共和政体和民主主义的,所以当拿破仑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共和政体的救星崛起的时候,贝多芬是非常振奋的,并为此谱下了旷世经典的《第三交响曲》准备献给拿破仑。但当拿破仑背叛了共和并称帝以后,贝多芬对拿破仑极度失望,最终将《第三交响曲》定名为《英雄》,以纪念为民主共和奋斗的英雄。这五年中,席卷欧洲的战火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无尽的创伤,曾经的英雄也从顶点走向了末路,尽管贝多芬已经对这位英雄失望,但是心情仍然是复杂的。
贝多芬第“二十七e小调钢琴奏鸣曲(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Op.90(BEETHOVEN: Sonate Nr.27 e-moll Op.90)”正是创作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贝多芬在约有五个年头没有过问钢琴音乐的创作之后,在静止的枯渴中于1814年重新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并于1815年出版。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接近所谓“后期”奏鸣曲的一首作品,也是贝多芬所写的一系列两乐章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它较准确地预示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一些倾向和某些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围绕在贝多芬思想、生活四周的是战争、贫困、不安定、疾病……。这一切耗费了贝多芬不少的精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情绪和工作能力,再加上猖獗的、反动沉重的政治空气,使贝多芬感到抑郁,而健康的恶化越发使他陷于绝望之中,对结婚所做最后努力的失败也使他滋生了绝望性的孤独感。在一些意外的荣誉和光辉的地位中,并不能动摇贝多芬对共和政体的信仰以及对于民主主义的同情,它的内心深处开始向着更高更深的世界,向着遥远的世界憧憬与思索。悲哀与孤独、绝望与痛苦迫使贝多芬去确立看破红尘的达观世界,开始了在苦恼的根源中探求,并在超人力量中融进神灵般的遥远感。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那热情的力量与意志的顽强丝毫没有减退,贝多芬那智慧的沉着及其感情仍然是十分丰满和深刻的。
全曲由两个乐章构成的,都是属于快速度的,其充满感慨的音响、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以及只用德语写下的乐章主要速度记号和表情术语已经明确地烙印下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感情和思想,它证明了贝多芬的民族觉悟提高了,想到使用祖国的语言来表示乐曲的内容和思想,表明了贝多芬渴望创造民族艺术和摆脱外国影响的志向。辛德勒曾提及关于此奏鸣曲的形象故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爱上了宫廷剧院的女歌手斯图梅尔,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很长的一段时间阻碍了他们的婚事,经过一段曲折和磨难,李希诺夫斯基终于如愿以偿了。当李希诺夫斯基得到了这首献给他的奏鸣曲后曾怀疑它的题材内容。他向贝多芬问起此事,贝多芬微笑地回答说:第一乐章是描写“理智与心灵的斗争”,而第二乐章是“与心爱的人交谈”。十分明显,这两个乐章的音乐与这些标题很相符合,第一乐章中主要是原则的斗争,第二乐章中则是安静、幸福感情的世界,很可能是李希诺夫斯基与斯图梅尔的恋爱史感动了贝多芬,使得贝多芬创造出这样具有庞大概括力量的音乐。
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贝多芬在维也纳最初时代的保护人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伯爵的弟弟,自1798年以来是贝多芬忠实的友人。贝多芬奉献给他的作品除了这首奏鸣曲之外,还有Op.35变奏曲、Op.51回旋曲。实际上,贝多芬将此曲呈献给伯爵的真正用意完全是对与伯爵友谊的感谢,因为当时伯爵将列席维也纳会议的英国大使卡斯鲁莱勋爵介绍给贝多芬,并委托这位勋爵将贝多芬的《战争交响曲》带回英国上演。鉴于对伯爵介绍之劳的感谢,贝多芬就将本奏鸣曲呈献给他。
以下为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是一段回旋奏鸣曲结构的乐曲,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呈示部(1—105)、展开部(106-139)、再现部(140-283)。
一、呈示部
(一)主部:主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组成,分别为A、B、A1;
A段为双乐句乐段,根据其旋律形态,分为a、a1平行;根据小节数目,为4+4方整型结构;根据调性及终止式来分析为单一调性,收拢性结构乐段。
B段为双乐句乐段且反复一次,根据旋律形态,为b、c对比乐段;根据小节数目,为4+4方整型结构;根据调性及终止式来分析为转调乐段,开放型结构乐段。
A1段为再现段,是一个完全再现。
(二)连接I:来源于主部B 段的,是B 段第一乐句的变体,经过两次转调后落在B 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作为副部的属准备平稳的进入主部主题。
(三)副部:C 段为双乐句乐段,根据其旋律形态可分为d、d1 平行;根据小节数目划分为 8+12 非方整型结构,根据调性及终止式来看,B 段为单一调性的开放性结构乐段。
(四)连接II:以两乐句的形式构成,与副部紧密结合,第一阶段延续副部调性,在第二阶段转入主调 E 大调上,最后落在 E 大调的属和弦上为呈示部中再现主部作属准备使主部平稳再现。
(五)主部:基本为完全再现,该主部结尾部分 102-105 小节为补充部分。
二、展开部
(一)导入:导入部分由 e 小调进入,后由 e 小调转入C 大调,最后落在了 C 大调的属和弦上为后面展开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展开:展开部使用了连接 II 的材料,可划分为一个乐段,以四小节为一句,共四句。第一句以C 大调开始,结束在半终止 D7 和弦上,以 D7 作为中介和弦第二句转入C 大调的同主音小调c 小调,第三句进入了#c小调,第四句转到#C 大调上。展开部调性布局为 C—c—#c—#C。
(三)属准备:乐曲转位E 大调,引入再现。
三、再现部
(一)主部:为单三部曲式原样再现。
(二)连接I:再现部连接 I 呈示部连接 I 基本相同。
(三)副部:调性与主调统一,完整再现。
(四)连接II:连接II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呈示部中连接 II 的原材料,在E 大调上陈述,第二部分转入C 大调,为主部再现做准备。
(五)主部: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在乐句上进行了改变。A 段完整再现,B 段由原来的双乐句乐段反复变成复乐段,第四句 c2 进行了扩充,在 c2 乐句之后又加入了 11 小节的属准备。最后 A1 段由之前的双乐句乐段变为单乐句,最后结束在E 大调的完满终止。
四、尾声(284-290)
图示如下:
这首奏鸣曲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着的力,展露了理智同感情冲突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情,也表达了贝多芬本人深刻的内心生活——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最后达到了一种和解。
参考文献: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Op.31-2)的标题性内涵[J]. 邹彦. 中国音乐学. 2012(03)
中国钢琴奏鸣曲的民族化研究[D]. 郝运.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D]. 郑霏.华东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