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摘要:我国近几年媒体网络技术越发先进,越来越多的的虐童新闻一个接着一个浮现在大众的视野,在网络上产生了较大的舆论风波。在我国的虐童行为大多数出现在幼儿园中,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矛盾而引起的虐童行为。我国在法律方面应该加强惩罚和执法的力度,在幼儿园教师身上更应该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加强他们的福利。
关键词:舆论,幼儿园虐童,殴打儿童,教师心理,应对举措
近年来,我国关于儿童受虐的新闻层出不穷,“南京虐童案”“上海杨浦区托班虐童事件”都对我国社会有巨大的影响,还有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都把虐待儿童问题逐渐变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性的问题。虐待儿童不仅会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给儿童的家庭带来深远的影响,甚至给社会的安全以及社会舆论都带来恶劣的影响。我国越来越重视虐童问题,在法律和教师教育资源等方面逐步进行一个调整,让儿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我国虐童现状概述
儿童虐待是指儿童时期遭受父母、监护人或者其他长者的伤害其身体和心理的行为,虐待儿童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1.虐童事件近年来在我国频频发生,引起了我国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我国的虐童行为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幼儿园的虐童行为,在2017年一年之内就发生了多起恶性幼儿园虐童事件,其中11月9日上海携程亲子幼儿园的教师长时间给多名儿童喂食芥末、用消毒水喷洒儿童、殴打儿童等多种虐待行为,还有11月24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被曝多名幼儿遭到针扎、投食不明药片、威胁虐待等多种虐待行为,把我国关于虐待儿童的问题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高潮。在如今的社会,互联网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事情利用舆论的力量将其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根据CNNIC第43次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民已经达到8.29亿,这就说明一旦在网络上出现某负面新闻的报道,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巨大的舆论风暴,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2。“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几乎在一天之内互联网的各种网站上均出现了关于此事的报道,甚至还有的报道写出了近年来的多起幼儿园虐童事件,再一次将虐童事件推向舆论的高潮。互联网上很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怀疑,大多数人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就是“管小朋友”的职业,轻松又简单,以至于很多低素质的人混入了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做了很多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让更多的人开始怀疑这个职业。
还有一类是我国近年来的家庭暴力虐童事件,大多数儿童由于父母离异,父母酗酒或是被寄养在陌生人的家里,从小便被虐待,没有了其他幼儿童年的快乐。在今年五月初“黑龙江四岁女童被继母虐打至昏迷”一事引起了社会上很多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4岁的小女孩脸上的被剪掉的血肉,肚子上全是被殴打的各种痕迹,有刀伤,有烫伤,甚至有烟头烫过的伤口,浑身上下找不到一块好的地方,继母揪住小女孩的头往墙壁上撞击,小女孩颅内出血,器官衰竭。这样的事情在我国之前也有被爆出过,但是还有很多虐童的事件没有被爆出来,可能比这个小女孩更为严重。在我国“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俗语的说法下,更是有更多的长辈觉得教养孩子应该对其实施体罚,所以下手没有轻重,对儿童所受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丝毫不在乎,这对儿童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二、虐待儿童的原因
幼儿园虐童行为的生成原因方面,幼儿教师虐童的行为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正处于一个对新鲜的事物都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时间非常短,由此造成了幼儿上课不听教师的话,睡觉时不好好睡,喜欢与别的幼儿打闹等等,这些都可以是教师虐待幼儿的动机。一些教师因此采取了“殴打”、“针扎”、“恐吓”、“指掐”、“拎耳”、“掌掴”等等一系列的体罚使幼儿服从管教,这些体罚并不具有主观恶意,但是仍然会对幼儿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些体罚在成人看来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幼儿的身体还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身体骨骼还没有发育好,有些教师很容易由于力气过大,就给幼儿带来“耳垂撕裂”、“断臂”身体上不可磨灭的伤害3。
第二:很多教师容易将其他事情上带来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幼儿身上。由于现在教师行业缺乏人才,很多低素质的人混入了这个行业,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很多教师面临着过度劳累的精神状态。幼儿是一个弱小的群体,教师在职业压力,过度劳累的时侯很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强加给幼儿身上,通过虐待幼儿达到自己报复的快感,这是一种主观的恶意性。在一些案例中,有的教师知道了某个家长给别的教师送礼没给自己送,或者大部分家长给自己送礼,小部分幼儿家长没有送礼,教师很容易把这种不满转移在幼儿的身上,表现为对幼儿的“忽视”、“严厉指责”等虐待行为来达到自己报复的快感。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的遭遇的不公平对待,自身遭遇不好的事情的心理落差,将情绪发泄在幼儿的身上。有些幼儿园错误的管理机制或者是园长的错误观念同样也会引发教师虐待幼儿的行为发生。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是与幼儿的出勤率有关的,有的教师为了一己之私,甚至给健康幼儿长期喂药以预防幼儿生病到不了学校的情况的发生。
第三:我国法律对虐待幼儿这一方面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法律的适切性不足。不同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所依据的法律都有较大的区别。同样时虐童案件,属于民事案件占比是最大的,其次是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占比极小,这也间接说明了虐童问题依法治理其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我国关于虐童时间的惩罚力度偏轻。从我国近几年的案例中来看,只有极其个别的的案例是给予了故意伤害罪处罚,其他大部分只有一两年的刑期。一部分案例中被告禁止在几年内从事看护工作,但大部分并没有该项惩戒措施。近几年这些情节恶劣的虐童事件,有的甚至给十几名幼儿带去了精神和身体上巨大的伤害,引起了整个社会对于我国幼儿园办园的信任危机。
三、防止虐童对策分析
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力量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需求。
其一,汇集公众力量,加强社会监督
完善并改进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法律体系,应拟定防止有关虐待儿童专门的法律体系,借助法律的力量来保护幼儿健康成长,形成有效的预防儿童受虐的法律机制,提前防范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对于虐待儿童的行为。早在20世纪初期,日本、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制定了关于如何防止虐待儿童事件发生的相关法律,比如日本的《防止虐待儿童法》、美国的《预防虐待儿童及处理法律》等法律4。同时我国应该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大幅度的提高惩戒力度。法律的制裁往往师虐童问题治理最后的屏障同时也是最有力的手段,根据之前的判决文书分析可见,法律所介入虐童事件时主要考虑的是发生事件后果的严重性,而行为动机并不是其介入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且从判决结果来看,结果始终处于一个偏轻的状态5。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中的刘老师最终也只判决了一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这对于社会上参与虐童事件的人,完全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其二,提高教师素质,构建福利多元模式6
幼儿教师作为虐待儿童的主要团体,其发生虐童行为还是主要由于部分素质低下的幼儿教师浑水摸鱼进入该职业,这些幼儿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低下,不能很好的教育幼儿,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影响幼儿,经常会因为自己的情绪给幼儿带去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资源的培养,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幼儿教师来教育幼儿。其次,低待遇造就低素质教师,因此,强化幼儿教师的福利能很好的给教师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会加强教师对于工作的看重,减少个人情绪对于工作的影响。我国还应该对所有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高度的重视7,鼓励各个幼儿园引入专业的心理辅导来疏导幼师不良的心理,我国学前教师队伍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师生比持续下降,就当前学前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近几年学前教师队伍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目前年轻的教师队伍里,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值得被关注,在幼儿园扮演者多种角色,但却不被社会理解,对幼儿教师的心理有一定的压力,幼儿园更要意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多么重要,了解教师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其三,推进立法工作,加强执法力度8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地区和国家要保护儿童权利时,公共力量的介入为保护儿童的权力十分重要。2002年梁家辉和蒋雯丽所主演的电影《刮痧》很好的反映了美国关于儿童家暴事件的重视。影片中,由于丹尼斯发烧时,许爷爷看不懂家里药物上的英语说明书,不能判断发烧药是哪个,所以使用我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来给丹尼斯治病。可是,谁能想到,第二天丹尼斯额头磕破被送往医院时,美国并不了解刮痧的大夫看到丹尼斯刮痧所留下的痕迹认为丹尼斯遭受到了家暴,立刻采取了报警的措施,丹尼斯父母的监护权立刻被警察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性剥夺了。这部影片因为文化差异,让美国警察和大夫误解了许爷爷的做法,但是它又从另一方面表现出来了美国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方面所做措施是非常谨慎并且强硬的。这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一个方面,我国更应该加强社会对于虐童事件的重视,儿童由于年龄太小,对于父母是十分依赖的,很多权利都要依赖他人来实现。儿童在遭遇家暴时,需要外界社会上的人士的帮助,才不会损害自己很多合法的权益,有的还会伴有终生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结语:
在如今新媒体网络环境下,人的一举一动很容易暴露在大众视线范围内,我国的虐童行为近几年来持续增长,虐童行为不仅对幼儿的生命健康权产生了威胁,还间接性的危害到了幼儿的受教育权9。受教育权是我国儿童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力,儿童都应该收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虐童会使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对儿童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国应完善法律体系,政府应当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源,促进保护儿童的法律制度在社会上步入良性的轨道并且发挥其该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