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已成必然,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下,我国许多企业及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无论是质量上以及技术水平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背后根本原因往往与企业管理有着直接关联,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产品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将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结合市场经济特色,对企业标准化管理进行讨论分析,意在能够为我国现代化企业带来一些经验参考,共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对企业的响应时间、成本、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产品质量波动,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长期由政府主导,导致许多企业的标准化活动目的在于满足政策与行政需求,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将标准化作为解决企业问题的必要活动之一,使其很好的融入到了企业生产运营中。同时,有研究表明标准化能够帮助企业活动具备更高的效率和持续性。因此,对企业标准化实现模式和运作机制开展研究,能够有效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提升标准化水平,并帮助企业实现持续改善。
1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能力。标准化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打造“一流企业”的必备要素。提升企业标准化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标准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是标准化的主体”将更加突出。标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国内各类企业制定和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2企业标准化能力现状
2.1标准在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中存在不足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服务多元、智能互联、绿色环保、安全便捷的发展趋势,经过集中复审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新制定的标准,仍存在技术指标有待提高、技术应用场景有待增加等问题,尤其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数量不足,标准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利于标准的实施和贯彻。
2.2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以满足内部控制工作的需求
生产型企业所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三个方面,而由于生产型行业所具有的特点,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过于依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呈现出复杂的信息网络,也就对于生产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合理分析之后再造企业管理流程,如果生产型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不能够支撑这些工作进行,务必会加剧企业的管理难度。
2.3标准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是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以及其他技术服务的标准。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不同于农业、制造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包括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多种类型,影响辐射作用更强,如交通运输业的标准涉及到交通运输作业的管理、技术、产品、作业等各个环节。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难追踪、难评价等突出问题,致使尚未形成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实施监测与评价体系。
3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方法
(1)文件评价主要是查阅、审核企业标准化工作相关文件,如标准化组织机构及职责文件、企业发展战略中涉及标准化的方针或目标内容、标准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标准实施的情况记录、制修订的标准文本、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以及参加标准化活动的记录、标准化成效的文件或报告、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2)现场评价是通过现场查看、询问、访谈、操作演示、结果复核等方法,评价员工掌握标准化知识及标准内容情况、实际操作符合标准情况、企业技术水平情况、产品符合标准以及获得客户满意、标准文件管理等情况。
4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建议
4.1协调机制
企业作为相对封闭的系统,各类冲突是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协调机制能够提供一种通用的冲突解决思路。当企业标准化活动发生冲突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协调策略,以下因素会对选择过程产生影响:协调层次(企业、部门等)、标准化活动的规模(人数、时间跨度等)、技术复杂性(标准化对象的技术复杂程度)、组织结构及预期的协调目标。在策略选择过程中,可以依据历史实例、约束条件(资源、时间等)、协调规则(企业标准化文件等)、数据信息等进行协调。协调的策略主要有回避、迁就、合作、强制四种,通过采用IE的运筹学、流程分析、现场管理等方法将策略转化为具体的协调方案,这些方法兼顾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实施协调方案,对冲突对象进行优化,达到预先设置的协调目标。同时,协调方案的施行也有助于完善现有的协调环境。
4.2分步实施,构建一体化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
一体化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不能一蹴而就,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循序渐进,分层次推进。企业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管理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每一个企业应先进行自我诊断,诊断清楚企业处于管理的哪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实施不同举措。而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层次中,可根据企业需求,对各项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各项运营事项的统一部署、统一管理,提升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实现企业数据信息化、工作流程信息化、战略决策信息化,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3建立标准体系
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一项复杂而烦琐的系统,各个工作环节之间都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制约,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功能作用,企业在开展管理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宏观角度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标准进行有效的建立,要完善工作分工和合作内容,使一切工作环节都能够按照企业管理标准化的要求来进行开展。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将全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之中,既要保障产品科技含量,也要使企业获得先进的市场竞争实力,企业需要在原有管理标准基础上结合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对各个岗位、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标准化的不断完善,建立起针对不同生产领域的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促进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4.5夯实标准化人才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任何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标准化人才,尤其是服务领域的国际标准化人才极其短缺,成为制约我国服务领域国际标准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此,建议在高等教育方面,进一步开发新的或改进现有标准化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案,培养标准化基础人才;在院校合作方面,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国家和国际生产性服务标准研制服务,将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研发、企业发展的市场经验融合到标准研制中,形成科研、管理、市场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企业实现更稳定的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准确把握管理标准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实现企业管理标准的健全性和先进性,需要对企业职工生产行为、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清楚、明确的标准化管理,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企业的潜力,促进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慧敏,苏义坤.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6):270-278.
[2]朱荣,邱晓燕,李宝珠,李宁.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标准化能力研究[C].中国标准化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第十六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中国标准化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标准化协会,2019:108-112.
[3]谭凤琼.企业标准化能力提升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9(14):209-210.
[4]雷丽英,李大伟,邓铭庭.研编《标准化能力评价技术导则》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政工程,2018(03):66-68+119.
[5]刘婷.企业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互动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