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000
摘 要:每年9月开学的时候,在小班教室门口总是会出现大哭大闹、又打又踢、抱紧爸爸妈妈吵着要回家的情景,这时上幼儿园与父母产分离所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也就是入园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上幼儿园适应期间最大的障碍,这也是幼儿人生的一种转变与蜕变,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度过分离焦虑期,父母应该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将会为幼儿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离焦虑 快乐入园
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回家!”他们有的大哭大闹,有的又打又踢,还有的不吃不喝也不玩,显得很焦躁不安,使老师更无奈的是有些孩子长时间拒绝老师的抚慰。的确,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陌生的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这种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机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就是焦虑,因为上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也就是入园分离焦虑。从个人实践来看,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期间的最大障碍。
根据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贝对儿童依恋理论的观点,儿童恐惧是有生物学的根源的,是建立在与生存有关的感情依恋基础上的。幼儿对其家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分离后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从7个月到学龄前,几乎所有幼儿都曾因与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分离而不安。因为他们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和依赖的人。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非常重要。对于幼儿来讲,与父母在一起时安全的,自信的,尤其是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离开亲人以后,幼儿会感到不安全,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这些分离焦虑的幼儿一直牵动着家长与老师的心,他们若长时间的出现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而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缓减,对其生理和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各方面的身体状况还是稚嫩的,再加上抑郁、哭闹,就有可能使他们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入园后的发烧、咳嗽、腹泻等疾病。长期的焦虑会影响健康,特别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分离焦虑对幼儿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英气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应该对这些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幼儿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让幼儿摆脱分离焦虑,促使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幼儿将来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建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教科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的尹坚勤老师认为,这一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父母而言则会使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有位著名幼教专家也曾提出:上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次断奶,其难度不亚于第一次断奶。其实每一个幼儿到了3岁都要经受这一考验,绝大多数的幼儿都能勇敢地闯过关。倒是有的家长心太软,幼儿不想上学,哭哭啼啼,便于心不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反而延长了孩子的适应期。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在心理上和心理上进行调整,可帮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减少害怕、恐惧与挫折等不安全的感受,增强自信心,使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社会适应难关。
入园前的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
宝宝上幼儿园,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任何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都会
使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要使孩子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家长可以采取鼓励的方式,对于幼儿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当宝宝和已入园的幼儿一起游戏时,故意表扬已入园的幼儿:哇,你好棒哦,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哦,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宝宝听到表扬,对幼儿园会有向往的心理。
把幼儿上幼儿园当做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我们的宝宝长大啦,要上幼儿园去学本领啦!还可以喝好多小朋友一起游戏,可开心啦!让幼儿觉得入园是件很高兴地事情,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父母也要给幼儿一份安心,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上了幼儿园以后,孩子得独自面对、处理问题,很容易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甚至会担心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爸爸妈妈要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陪孩子游戏,听孩子说话,对孩子耐心些、细心些,让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感到放心和安心,并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他的。
父母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幼儿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幼儿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爸爸妈妈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幼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其次,相信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园里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良好的激励。家长最好不要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你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了”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
还可以经常和幼儿说说幼儿园的有趣之处:上幼儿园可以认识好多朋友,可以和老师学很多本领,可以参加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活动、好玩的游戏等等,让幼儿充满期待。如果幼儿在家任性、不听话,就对他说:只有表现好了,才可以去幼儿园的。
环境的准备
让幼儿提前熟悉环境
鲍尔贝对婴幼儿依恋问题提出这样的观点:因婴幼儿能把熟悉的对象从陌生的对象中区分出来,并有接近熟悉对象的自然倾向性。因此幼儿在一个新环境中,人是不是他所熟悉的,人们对他的态度如何,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十分重要,幼儿在一个有他所熟悉的人组成的群体中,会有一种归属感。为了创设这样一个环境,一是在分班之前经过调查了解,尽量把已经互相认识的幼儿(如邻居或父母在一个单位的同龄幼儿)分在一个班;二是在分班后把每班幼儿名单公布出来,通知家长在人园前让孩子互相走访;三是为了给幼儿提供认识机会,让家长带孩子去本班老师家里玩,培养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感情。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幼儿再入园时虽然环境改变了,但看到的是熟悉的环境,从而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让幼儿预入园
所谓预人园,就是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由家长带孩子预先到幼儿园及所在班级、活动场地参观,并逐渐放开孩子,让其独立活动。家长可以带幼儿参观一下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上课、游戏。也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器械。让幼儿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做些什么,逐渐建立里“幼儿园”的概念。
设置让幼儿感到安全、熟悉的环境
鲍尔贝研究表明,在熟悉的环境里,陌生人的出现并不引起儿童的陌生焦虑,反而能激
活交往行为系统,同时探究行为系统也可能被激活,使幼儿产生探究行为,而依恋行为系统被抑制。幼儿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家和家人,我们可以把活动室布置成“我的家”的样子,将幼儿的家庭照片贴在墙上,装上电话,摆设娃娃床,并配置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和图书,且易于幼儿自由取放。让幼儿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只要不影响幼儿的安全,老师一般不过多干预。同时,通过玩耍,还可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尽快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我们发现,幼儿对这样的环境,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时间一长,幼儿的注意力就逐渐被环境所吸引,慢慢适应了这个新环境,从而能减轻焦虑程度。
(三)自理能力的准备
与家里不同的作息制度,必须要做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造成很多孩子入园适应困难。虽然老师也会帮助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孩子容易形成不良的自我评价——“我比别人笨”,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父母要调整孩子的作息,培养各项生活自理能力,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
1、睡眠的调整
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幼儿园的一班作息时间,比如:早晨入园时间、午饭时间、午睡时间等,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的是早睡早起,上学就不和平时那么自由了,有一定的入园时间,如果不在家调整好,入园时匆匆忙忙,肯定会来不及。其次是午睡,一般幼儿在园会有2到3小时的午睡时间,以保证下午能有充沛的精力参与活动,若在家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在园就会难以入睡,下午活动时也没有精神。
2、吃饭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自己吃饭,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多鼓励,耐心些,可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心。孩子吃得好时要及时奖励或肯定,如果吃饭过慢,可以用竞赛的方式逐步限定他吃饭的时间,还可以一次少盛一点饭,吃完了再添,这样让孩子在吃完后享受一种成就感。其次是固定时间吃饭,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再次是不偏食不挑食。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要吃什么就吃什么,碰到不喜欢的尝都不尝。有的家长就会买孩子喜欢吃的。这样更助于幼儿挑食偏食习惯的养成。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四)物质的准备
幼儿刚入园,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有时游戏过于投入等原因容易大小便在身上名家长可以准备几套欢喜的衣裤在学校。幼儿鞋的大小要适宜,尽量选择底软、跟脚、轻便的鞋子,便于幼儿活动。对于依恋性强的幼儿,家长可让孩子选择一样最喜爱的玩具或物品带到幼儿园,使其产生安全感。
3、如厕的训练
孩子入园时天气还较热,一般穿的是单裤,可以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入冬后,穿
得较厚了,老师会帮忙的。平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
在家要教幼儿学会善于表达自己,比如: 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
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动去喝水;要大小便时,也要主动告诉老师,不能不声不响地一直憋着,这样对于身体也不好。
二、入园后的注意事项
以上一系列是家长做的入园前的准备,等幼儿真正入园了,刚开始一段时间肯定是不适应的,随之而来的是幼儿的哭闹情绪。一半来说新小朋友都会哭2个星期左右,当然也有适应能力特别好的孩子,只哭1到2天,难得有的幼儿一点都不哭闹。记得我带小班的那一年,班里有个幼儿一直哭了两个月,总是要妈妈抱来学校,表情也是很不愿意,然后一看到妈妈离开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是要耐心劝说,使他能快速融入到班级里,能和其他幼儿玩到一起。这时候的家长也一定要极力配合,只有家园一期努力了,才能缩短幼儿的“分离焦虑”时间。
(一)送幼儿时要“狠心”又理智
入园第一天送幼儿,幼儿肯定是又哭又闹、不肯让爸妈离开,有的幼儿抱着爸爸妈妈,让这要回家。面对这样的情景,家长一定要理智处理好。有的家长看到这样的情景,自己都哭了起来,或者“言听计从”,立刻承诺:妈妈一定第一个来接你,这样的“空头支票“少说为妙;有的家长“黏黏糊糊”,和幼儿分离时不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下;还有的家长当幼儿进入教室之后,躲在墙角、窗户外偷看幼儿的表现,看到幼儿在哭闹,还会冲进去安慰一番;有甚者会在中途来探望幼儿,其实幼儿入园接触了老师和同伴之后,游戏得很投入,都不想到回家的事情了,家长这样做被幼儿看到后,更加助长了幼儿的哭闹情绪,反之让幼儿一天的情绪都很低落。
不少学前心理学教科书指出:早晨送幼儿入园后,一旦孩子哭闹,家长必须立刻走开,千万不能“心太软”,这就是所谓的“强迫分离法”。家长要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如果幼儿在与父母道别后哭闹着不答应他们的离开,这时教师也可适当做一些工作,鲍尔贝的曾说过:在母子分离期间,如果幼儿能幸运地得到一位“替代母亲”的照看,分离痛苦就会大大减轻。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件玩具(容易哭闹的幼儿可准备自己家里的玩具放在学校),幼儿看到自己的心爱的玩具,就会有在家里玩耍的感觉,立刻转移了注意力。
(二)新生入园宜早接
刚入园的幼儿特别希望家长早点来接,体验与家长团聚的欣慰。特别是看到其他幼儿都被家人接走后,会产生产生孤独、失落、甚至有被人遗忘的感觉,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更怕上幼儿园。所以在开学前几个星期可以早点来园接幼儿。
(三)让老师多了解幼儿
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有个人差异性,家长可以把自己孩子的一些习惯、爱好告诉老师,还有孩子的一些自理能力的情况,这样老师心里就有了底,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照顾幼儿和教育幼儿。家长也不妨把幼儿的乳名告诉老师,当老师这样称呼幼儿的时候,幼儿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非常亲切、非常熟悉,也会拉近幼儿与老师的距离感。
(四)谈论幼儿园的活动
全家人要以乐观的态度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倾听幼儿谈论在幼儿园参加的活动、
认识的老师、小朋友;也可以询问一下幼儿的午餐、学习到的游戏等,让幼儿回想幼儿园的有趣生活;家人共同欣赏孩子带回来的作品和奖品,由于幼儿尚小,可能只是画的几棵小草、一个苹果,但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强化与激励作用。
(五)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家长在家一定要细心观察幼儿,当看到幼儿有进步后,要适当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家长
可以说:我家宝宝真厉害,刚刚上学就到了很多本领,都能给爸爸妈妈帮忙了,真能干!老师小朋友也很喜欢这样的宝宝哦!继续加油!幼儿最喜欢听表扬的话了,适时的表扬会让幼儿觉得上幼儿园真好,也可以促进幼儿更加喜欢上学。
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入幼儿园。入幼儿园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幼儿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过群体生活,不适应与害怕是意料之中的事。幼儿的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幼儿能否比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许多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便产生于幼儿园,这意味着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父母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期,将会为幼儿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莉.关于幼儿入园初期焦虑行为的分析与指导[M]
[2]史文敬.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M]
[3]孟丽梅.克服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与实践[M]
[4]佚名.小宝宝新入园,父母有功课[M]
[5]佚名.上幼儿园,你准备好了吗?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