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论治小儿厌食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浅析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论治小儿厌食症

董莉 1 林德潮 1 何平 2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摘要:浅析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论与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的关系,通过病案举例,论述其理论对辨治小儿厌食症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儿厌食;论治

小儿厌食症是儿童摄食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见食不贪,甚则拒食为主症。多见于1~6岁儿童。日久不愈,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严重的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

1.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肝常有余”肝主疏泄,主升主动,主宰着气机的疏通、畅达和升发。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水谷,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机蓬勃,生长旺盛,一方面需要脾胃源源不断化生水谷精微以补充滋养;另一方面,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限制了水谷精微的化生和吸收。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脾健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盈,脾气散精于肝,肝得滋养,肝气条达,疏泄功能正常,即“木赖土以培之”。肝主疏泄,脾升胃降的正常运化依靠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的功能维持,即“土得木而达”。《血正论·脏腑病机论》云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小儿“肝常有余”脏腑娇嫩,肝气未盛,感外邪易化火热,火热伤肝引动肝风出现壮热、抽搐、昏迷,甚角弓反张等“有余”之症。小儿“脾常不足”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与小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常不相适应,加之寒温不能自调,或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虚无力,出现气短懒言,精神欠佳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病理上肝脾关系密切。肝病传脾,肝木太旺,肝气上逆,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胸胁痞满、厌恶进食、嗳气、大便不调等。脾病传肝,土虚木旺,小儿脾胃娇嫩,运化功能不健旺,加上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濡养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出现脾气暴躁、性急易怒等。

2.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小儿厌食症的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幼科发挥·脾经兼证》说:“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当代医家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先天胎禀不足,脾胃怯弱,加上家长缺乏育婴知识,喂养不当,偏食,或过食肥甘油炸食品,或滥服滋补品至使脾胃功能失调,胃不受纳。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施用寒凉太过或误用温燥等药损伤脾胃,至使脾胃升降失调,纳化失常。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发病容易,病后不能及时治疗或厌食日久,耗伤脾气,脾气虚,运化无力。总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更易患厌食症,临床见食欲不振,或厌食,食量少,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小儿“肝常有余”肝气未盛,心怯神弱,感受惊吓或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导致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气阻滞,出现面色偏黄,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嗳气,夜寐不宁等证候。针对以上引起厌食症的因素,胡爱国[1]对临床300例厌食症患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喂养不当占47.9%,久病伤脾占27.1%,先天不足占20.8%。可见,膳食合理搭配,慎医药,节饮食,使脾胃勿伤,是预防小儿厌食症的关键。

3.病案举例

郭某,男,3岁11个月,2021年1月14日初诊。主诉:纳食差、夜卧不宁3月。其母代诉患儿平素喜食油炸食品,上幼儿园后,无诱因出现不思饮食,食量少,消瘦,脾气怪,睡眠不安,小便黄,便干不调。曾服健胃消食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随诊见患儿面色偏黄,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为厌食病,证属脾虚肝旺型。治以健脾平肝。方选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方药:柴胡10g、白芍10g、太子参10g、炒白术6g、茯苓10g、陈皮6g、半夏6g、炙甘草6g、兰花参10g、炒麦芽10g、钩藤6g、夜交藤6g、小枣6g。5剂,水煎服,日1剂,分3-4次服。1月21日二诊,服上药后诉食欲、睡眠稍好转,食量少无改善,原方加焦山楂10g、炒谷芽10g,再服5剂。1月28日三诊诉食欲、食量明显增加,能很快入睡,续服原方5剂巩固疗效。之后随证加减调理治疗2月余后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夜间安睡。

按:该患儿新入幼儿园,生活环境改变,“肝常有余”,肝气未盛,心怯神弱,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脾常不足”,脾失健运,胃纳不和出现厌食。临方选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方中柴胡疏散、调和气机,白芍柔肝敛阴,两药散收合用,疏肝柔肝;太子参益脾肺之气;炒白术补气健脾;茯苓健脾、宁心安神;陈皮理气健脾;半夏和胃降逆;炙甘草调和诸药;兰花参味醒脾开胃;炒麦芽健脾消食;钩藤清热平肝;夜交藤养心安神;小枣味酸入肝,助白芍柔肝。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1. 讨论

中医辨治本病有独特的优势。2016年出版的《中医儿科学》2]将厌食症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脾不和四种证型;病机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运脾开胃是本病的基本治法。治疗上既要顾及“脾常不足”,《幼科发挥》曰:“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又要注重“肝常有余”的特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平肝柔肝以调肝气护肝。肝脾调和,“肝常有余”与“脾常不足”动态平衡,小儿才能健康成长。临证选方时要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灵活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敷贴、熏洗、针灸、耳穴、推拿按摩、刮痧等内外治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爱国.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004, 24(05):58-5

[2] 马融.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