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乔 佳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1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健康状态[采用健康评定评量表(SRHMS)]及社会功能[采用疗效康复评定表(IPROS)]。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SAS、MCCB、SRHMS、IPRO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能有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状态,对精神科患者康复指导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病;康复指导

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精神科患者在临床护理中不同于一般患者,护理难度大,一旦护理不当将影响康复效果并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随着医疗技术的成熟,经临床护理实践发现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从生物学和生物心理学等多方面给予护理干预,现已在临床护理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且反响良好。护理人员通过心理交流技巧掌握病情,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掌握心理需求,注意非言语信息的捕捉,从而更好地识别精神状况再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就诊的1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程≤5年,年龄18~65岁者;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③患者及家属在完全知情下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调查者;③在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心理干预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观察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20~65(35.65±5.27)岁;疾病种类:精神疾病症16例,双向情感障碍21例,分裂情感障碍13例,偏执性精神病17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3例,初中18例,小学及以下36例。对照组男33例、女34例,年龄18~64(35.57±4.12)岁;疾病种类:精神疾病症18例,双向情感障碍22例,分裂情感障碍11例,偏执性精神病16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19例,小学及以下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①建立沟通关系:真诚交流,是建立护患信任关系的良好开始。患者入院后,护士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及时与其建立沟通关系。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交流中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患者心理状态及表现,及时进行干预,使患者能够纠正不正确认知,并且改进不合理行为。对于能够交流且具备一定认知功能的患者,鼓励患者倾诉,把自己内心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站在患者的立场,理解和包容患者。②情绪评估:由于患者自理能力较差,加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思维障碍,护士观察其日常行为表现,避免患者自残、自杀。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发病前后患者的心理、精神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③心理疏导:当患者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后,及时对其心理状况及情绪状态进行准确评估,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慢性精神疾病症诱发因素,使患者对疾病发生及发展机制有更加清楚的认知。耐心倾听患者心理诉求,沟通时注意语言要柔和,并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体检者正确呼吸,缓解紧张感。④康复护理: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为协助患者尽快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护士对其进行也鼓励,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人际交往中,强化社会功能。康复期合并不良情绪,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护士持续关注。结合患者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安排交际活动,注意活动不能超出患者能力范围,在活动中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康复期消极情绪能够得到改善,并且尽量消除患者心理压力,使其树立健康信念。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抑郁和焦虑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健康状态:采用健康评定评量表(SRHMS)对两组干预前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状态越好。康复水平:采用疗效康复评定表(IPROS)对两组干预前后疗效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爱好兴趣进行评价,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康复水平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5116228fab1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比较见表1。

615116228fab1_html_f454f02a28574f81.png

2.2两组干预前后IPROS评分比较见表2。

615116228fab1_html_e9400870fe25d79b.png

2.3两组干预前后SRHMS评分比较见表3。

615116228fab1_html_7c3853aca8f694ea.png

3讨论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罹患精神疾病症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已经成为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精神疾病症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以敏感、多疑、幻觉、意志行为障碍为主,患者社交功能往往会受到影响,给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严重干扰。临床中针对精神疾病症多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患者病情。但由于精神疾病症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在康复期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再次发病。因此,为避免患者康复期再次发病,合理的护理措施在康复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康复期护理以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为主,其护理措施对于精神疾病症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针对性不足,护理效果差强人意。心理护理是一种专门针对心理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致力于解决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护理是一种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新型心理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主张在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同时,还需提升患者正念,促进患者整体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中,观察组施行了积极心理护理,其中个人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疏解负面情绪,调动其正性情绪;团体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有利于增强患者社会功能,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家属支持可通过督促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PANSS、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积极心理护理用于精神疾病症康复期可起到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的作用,减轻对其生活质量的干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延缓患者的衰退,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马蓉.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4):71-72.

[2]张义荣,王阳阳,武红梅,初凤艳.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9,10(22):64-65.

[3]帕提古丽·卡哈尔,刘金华.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J].心理月刊,2018,(07):66+65.

[4]张天珍.康复期精神疾病症患者中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2):157-158.

[5]顾晓燕,徐国英,顾玲敏,罗新.积极心理学评估应用于精神疾病症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0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