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母亲》的叙事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浅谈《母亲》的叙事理论

石玉娥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 湖北省黄冈市 435500

“母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

““没什么。”她难为情地走了出去。但是,在厨房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她忍不住又走到儿子的身边!“我想问你一句话,”她说,“你总是看些什么书?””……从这些对话来看,我们知道这是高尔基《母亲》中的话语,很细腻的描写出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互动。现在我们就进入高尔基的小说中,分析一下《母亲》的叙事理论等。

《母亲》是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问世,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新纪元。小说共分两部。第一部重点写帕维尔·符拉索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和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的过程。第二部通过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的精神觉醒,描写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作品以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工人运动为背景,集中描绘了攻读禁书、“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法庭斗争、车站被捕等中心情节。

本文摘要:我们在西方文论这门课中了解到了 — 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它主要研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特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和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其中叙事视点和结构占主要的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同样,叙事视点和结构也是本文谈论的主旨,本文从叙事视点和叙事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母亲》的叙事理论。

关键词:叙事视点 叙事结构

(一)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按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景和事件”。

〈1〉叙事人的人称问题,即他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的人物“我”来叙事。

在高尔基《母亲》中除了作者的观点以外,还建立起了小说人物的观点。在《母亲》中,高尔基十分突出地建立起尼洛夫娜的观点。作家借她的眼神、面部表情、语言声调、用词方式、举止步态、心理情绪、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描绘了作品中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场面,又通过她的观察,写儿子帕维尔的觉醒,写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觉醒,写各种事件在她内心引起的反响。如“母亲睁大了双眼望着她的儿子,觉得他好像是另外一个陌生的人。她替
儿子害怕、担忧。“你为什么干这种事呢?”她问。”
在高尔基《母亲》中,母亲成了叙事的中心,母亲的觉悟每深入一步,她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就更加清晰,对人物的认识就更为深刻,是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得到加强。不得不说,高尔基把自己的观点和作品中人物的观点结合的很完美,既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剧情的发展,又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加深剧情的发展。因为作品中人物的亲身经历,使得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作品中母亲是叙事中心,在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交错的使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样使得文章叙事多样化,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封面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

〈2〉叙事视点在作品中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但它也可以有变动游移,是叙事有一种更广阔的摄取故事内容的角度。高尔基《母亲》这篇小说从一个焦点或透视角度跳到另一个,视点不断的转移。身边人物的描写,社会大的环境等,大致上经历了“家—集会场所—破旧的工厂—监狱等”,它包括“特写、全景、拉开、推进”等镜头,如对主人公追求真理的特写,对整个社会革命者的泛写,叶戈尔的葬礼相对的拉开了紧凑的情节,母亲的被捕又首尾呼应,推进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使得作品丰富多彩,给人的感觉是在大的舞台上跳舞,而非局限在一个闭塞的空间,让人的视角更开阔,从多方面反映社会问题。

(二)叙事结构

在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他把叙事作品分成三个级次。首先是功能级,它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其次是行动级,它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最后是叙述级,主要是有关叙述者的论述。

在这篇文章中,巴尔特主张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者都应是作为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主张探索叙事作品的语境等,我很赞同这种观点,任何一种的分析都不应离开写这部作品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生活环境。

高尔基写《母亲》这片小说时,正好是在20世纪初,俄国出现了新的革命高潮,作家的故乡诺夫哥罗得附近的索尔莫沃工业区,工人革命斗争十分活跃。斗争中涌现出的彼得·札洛莫夫和他的母亲安娜·札洛莫娃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了高尔基。札洛莫夫母子二人与沙皇暴政所作的英勇斗争,就成了高尔基创作《母亲》的现实依据。所以分析这部作品时,如果离开了这个大的叙事语境,就会缺乏事实的依据,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1〉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结构还是很复杂的,它以无产阶级的觉醒为主线,其中又有许多副线,如除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还包括了周边人物的蜕变历程,如叶戈尔的去世,雷宾的被捕等,展现了其他知识分子的觉醒。主副线交叉运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跌宕伏起,让读者紧跟着作品中人物,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喜而喜,引人入胜。

〈2〉这篇小说的叙述结构,现实出传统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在文章中,高尔基成功的运用了《复活》中的结构模式,就是对不重要或即将成为过去式的人物描写的笔墨很少。作品的情节侧重从政治生活历程,表现主人公心灵的复活历程以及主人公身边人际关系的变化。但是立足全文来看,作者关注的不仅是政治事件的本身,而且及关注处在这些政治事件中的人们,可以说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在历史洪流中,芸芸丛生是如何沉浮世事的,是随波逐流,还是奋起反抗呢。

正是由于这样的叙事结构,在《母亲》中,作者在乎的是工人为维护自己生存权利的斗争过程,而对引起工人运动的政治事件很少提及,从一定的程度上,《母亲》是人道主义的影子,是强调人、注重人、尊重人的代表作。

〈3〉《母亲》中叙述的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在斗争中的成长,作者通过一系列革命斗争表现了工人革命者成长的过程和高尚的品德。由于这些革命者植根于群众中,体现了群众的愿望,又得到群众的支持,因而从多的群众场面是小说的结构特点之一。

群众场面和对两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动的描写,使小说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是结构有整体性的体现,因为在结构整体性的前提下,要求结构整体性中的各元素相互联系。

〈4〉从结构主义来看,小说大致是“三合一体”的模式,即“敞开一个可能性的情景,可能性的实现、可能性的非实现,成功、失败”,其中第二、第三阶段都有一个选择,小说的叙事结构就在这种选择中完成。

在《母亲》中,作者敞开的可能性情景是,主人公巴维尔对真理的追求,叙事结构就围绕着,主主人公追求真理是否实现,主人公为坚持自己信奉的真理不断斗争以及斗争是否取得胜利展开,并用主副线将选择的成分联在一起,从而完成叙事。

结论:本文主要从叙事视点和叙事结构对高尔基《母亲》这篇小说浅显的分析了一下,在叙事视点的框架下,又着眼于两个小点,就是叙事人的人称问题和叙事视点的定位,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母亲》这部小说级包含作者的叙事视角,又有作品中人物的叙述视角,尤其突出作品中人物的视角,从而本小说就以“母亲”为叙事中心,着重强调人物的主体性;另外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部小说的叙事视点是游移的。在叙事结构的背景下,本文从主副线的交错使用;从多群众场面和主人公思想、革命相联合,体现叙事结构的整体性;以及“三合一体”的小说叙述模式在《母亲》这部小说中的体现……从这些方面不同程度的体现《母亲》这部小说的叙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