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 5353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院校方除了要重视学生成绩以外,还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校园欺凌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更是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一直以来,各国学者都在努力分析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研究如何有效制止施暴行为的措施。但是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弱势一方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些“易被欺凌”的主体有什么特质,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和如何进行干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有限。站在被欺凌者的角度,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是本文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学校;校园欺凌;预防
引言
校园欺凌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欺凌言行包含反社会规范性,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和方式的变化发展性。因此,中职学校要立足长效机制,本着标本兼治、加强防护的工作方针,开展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以中职学校为实施对象,以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校园欺凌为线索,将与其相关的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知识组织成有序的主题模块,建立活动体验类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正面成长教育,支持学生整体建构反校园欺凌认知,发展文明、平等、友善、和谐等亲社会行为,从源头上降低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1含义
关于校园欺凌,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定义。校园欺凌主要指的是在学校的校园内,学校活动中甚至是上下学路上,在学生之间发生的,欺凌者通过各种手段对欺凌对象进行包括生理、心理和财产、名誉等方面的损害,对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程度不等的伤害的侵害行为。校园欺凌由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财务欺凌和网络欺凌等多种类型构成,其中最为频发的是言语欺凌。
2校园欺凌成因
2.1个体因素
被欺凌者的诸多个体因素中,年龄是重要因素之一。从身体欺凌到言语欺凌,再到间接欺凌。随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逐渐成熟,之前简单粗暴的身体伤害逐渐转变为关系欺凌,个体学会利用关系欺凌来操纵别人,但有时它们也会同时存在。此外有性格内向、软弱自卑,较敏感,缺失安全感,不善与人交流。相貌不讨人喜欢、身材矮小瘦弱、体质差等因素。性别被欺凌者是基于对性别的不同进行划分的。这里主要介绍女性被欺凌者,其特征表现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面。首先有一般被欺凌者的单一或多种特征,其次基于青春期早熟原因,她们表现出不同于男性的身心的突变,会更加焦虑、情绪化。对于女性的社会传统观念与新时代的不同看法,使其内心的矛盾加剧。
2.2家庭教养因素
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且一直伴随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环境严重影响孩子的良好品格和心理状况的形成。完整的家庭结构、积极的家庭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良好发展保驾护航。首先,与一般正常家庭相比较,离异家庭或留守家庭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或被欺凌者,成长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者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会导致孩子缺乏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没有良好的家庭“软环境”的支持,遇事无处倾诉和宣泄,加上其他刺激因素,他们会更容易情绪失控,进行欺凌活动。其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表现,优劣取决于他们的成绩,而缺乏对孩子身心健康、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教育,也会加剧其校园欺凌的发生概率。
2.3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素之一。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反映出,学校监管不到位和不能及时妥善处理,是造成校园欺凌事件循环往复的重要原因。有些案件中教师的“默许”使被欺凌者愈发恐惧、无助,长久以往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被欺凌者的自卑感使其彻底放弃了求助。
3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措施
3.1班主任要定期排查矛盾纠纷
中职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技能,更应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状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烦恼,定期进行排查,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发生欺凌事件,学生不愿意也不敢告诉班主任或家长,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近期的变化,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例如:俩个曾经没什么共同交集的学生,突然在一起吃饭,一个学生总要求另一个学生帮他做些什么事情等等,都属于校园欺凌事件。所以,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定沟通交流,定期排查交流思想,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3.2建立及时掌握校园欺凌事件信息的渠道
校园欺凌具有隐秘性特点,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生在校园楼梯拐角或厕所等地方,很难被发现。为预防校园欺凌,学校要建立校园欺凌信息渠道,如举报电话、举报箱、微信等,及时掌握校园偶尔发生的欺负行为信息,及时矫治偶尔的欺负行为,尽可能避免欺负行为的持续多次发生,产生校园欺凌行为。为避免举报者被报复,学校要加强对举报者的保密工作。
3.3重视教育功能
由于青少年缺乏法律知识素养,施暴者不知自己的暴力行为触犯了法律,被欺凌者不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所以学校加强法制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当进行法治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开设反欺凌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及生命的重要性,并进行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控制情绪管理,增强法律意识,使校园欺凌在萌芽期就被扼杀,实施“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治理模式。
同时可以邀请公安机关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宣讲,通过透析相关案例,现身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现象的严峻性,阻止欺凌现象滋生,维护校园的安定团结,从而达到警示与预防的作用,让欺凌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源头扼杀欺凌意识、欺凌行为。或者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相关法律知识融入课程教育中,定期开展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信仰。
其次,在校开设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接受心理辅导,敢于面对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学校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检查结果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4加大惩戒力度,营造积极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媒体的惩戒力度。政府对于网络的监管要落于实处,通过立法方式规范网络行为,严格惩戒现存的一些网络媒体、书籍刊物、网络游戏等为了赚取流量,钻法律的空子,传播一些暴力、色情信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教育功能,增加有教育性的节目,提倡一些正当的娱乐活动,全力扫除引发戾气的场所,开展文化道德涵养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积极的网络环境的形成。
其次,要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惩戒力度。第一,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的校园欺凌追责机制,加大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惩戒力度。第二,应该加大对学校惩戒力度。对于发生欺凌的学校,可以减少相关红利,增加压力感。第三,加大对涉事教师的惩戒力度,视情节轻重,进行惩罚,迫使其重视欺凌问题。第四,加大对欺凌者的监护人的惩戒力度,改变因无法可依而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常常被免于问责的现象。第五,加大对实施欺凌者的惩戒力度,提高学生犯错成本,有效防治校园欺凌。
结语
被欺凌者长期以来作为被动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一方,也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而且也是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源头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研究欺凌者的同时,加大对被欺凌者的分析考察,实现双轨并行,争取将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柯文涛.UNESCO继续推进校园暴力与欺凌问题研究——基于《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报告的译介和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9(21):13-18.
[2]李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法制化治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3):123-125.
[3]张倩,孟繁华,刘电.校园欺凌的综合治理何以实现——来自现代校园欺凌研究发源地挪威的探索[J].教育研究,2020,41(11):70-82.
课题: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研究》(2018C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