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孤独感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 2

失能老人孤独感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彭芳 晏佳 宋冲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呈现快速老龄化倾向,且具有三大特点即未备先老、未富先老、孤独终老。孤独感,它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的不良情绪体验,可能引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认知状态等等降低,对于失能老人的不良影响会更大。因此,研究老年人尤其失能老人的心理孤独感很有必要。

1失能老人与孤独感的概念

1.1失能老人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为失能老人[1],依据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洗澡、行走这6项指标,失能老人有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之分。2016年10月,国家老龄办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中近五分之一呈现失能、半失能的状态,总数已超四千多万人,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1.2孤独感

“孤独感”[2]现已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中,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沟通社交和情感表述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学者们对于孤独感有各自不同的界定,但总的来说,孤独感它是一种主观性、情绪性、消极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关于老年失能群体心理孤独感的研究,我国才刚开始不多年,亟需加大研究力度。

2失能老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2.1内在因素

2.1.1性别因素 关于老年群体心理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方面,不同研究结果有出入。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更易感受心理孤独;而郭娓娓3]等人则指出,老年孤独感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闫志明4]等人却认为,老年人口中男女性的孤独感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能仅仅与研究的样本选取、其他中介因素的作用有关。

2.1.2年龄因素 关于年龄对失能老人的影响,总的趋势是其孤独感会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而逐渐增加。年龄变长,躯体机能就会慢慢下降,尤其失能老人这一群体,行动上的不便,生活上的不能完全自理,使得来自配偶、子女、亲戚、好友、邻居等亲密关系的缺失会增加,而建立新的密切关系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又较难,进而导致孤独感会越来越加重。

2.1.3健康状况 老年人因其健康状况不佳,使得他们整日过多地关注自身,对于自身消极的体验就更强烈,与外界交流得不多,正常的人际活动就会慢慢减少。失能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更明显,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从而影响了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最后引起孤独的体验。

2.1.4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普遍认为它也是老年人孤独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一般来说,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孤独感会降低[5]。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常能客观分析问题,面对困难时常能自己寻求解决办法,及时地调整情绪,使自身处于一个相对的积极状态,减少了孤独感的产生。

2.2外在因素

2.2.1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对于老年人在心理孤独感的体验上,它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这是因为,长期相处、生活默契、情感共鸣的配偶/伴侣对于改善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孤独感问题,它是非常重要的;而没有配偶/伴侣的老年人,由于缺少他人难以替代的扶持与关照,困难时候亦不容易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更会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2.2.2经济状况 关于经济状况方面,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更容易引起孤独感。经济困难会使得家庭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休闲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序的限制,医疗保健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子女忙于赚钱而无暇和老人相处等等,对于失能老人个体和家庭的影响会更大,加剧了失能老人的心理孤独。

2.2.3生活事件 随着年龄的逐日增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往往使得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如一直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起初入住机构时,由于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家人别离导致焦虑无所适从,往往更加容易感受到孤独;如遭遇丧偶的老年人,面对自己一生中那个最熟悉、最亲密人的永远离去,而自己自理又受限,那种孤独感是最让失能老人刻骨铭心的。

2.2.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状况[6]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又一重要环节。对于已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群体来说,他们的心理孤独感程度和与家人平日联系的频次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配偶、子女、好友、邻居等等,和睦良好的家庭功能、邻里关系、社会网络等均能提升其应对困难的信心,增强幸福感的体验,使老年人更少感到孤独。

3失能老人孤独感的应对策略

3.1政府方面 各级政府要重视失能老人相关福利待遇的发放落实,扶持好各地、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的全面建设与协同发展。组织研讨、积极修改或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保障失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推广“时间储蓄”式的助老模式,组织志愿者服务失能老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尊老爱老的文明风尚。

3.2社区方面 根据失能老人的自身需求,尽可能全面、持续地为其提供各种生活照顾服务。关注失能老年群体心理情感上面的需求,多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加强人际交流沟通,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摆脱孤独感。此外,社团组织的有效心理干预,对失能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提升也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3.3家庭方面 一个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对于降低老年人孤独感是很有效的,家庭方面应注重与失能老人建立情感链接与互通。距离近的子女应在工作之余多抽时间陪陪日渐衰老的父母,陪他们聊天、看电视、听录音等;距离远的子女虽不能常伴在父母身边,但可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减少他们的心理孤独感。

3.4自我方面 失能老人由于自身活动及人际交往的减少,常把主要的注意力都倾向于放在个体消极的想法、体验与感受上,容易产生紧张、激惹、不安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社交,增加孤独感的发生。应积极组织心理疏导,做好宣教,引导失能老年群体改变自身消极的认知方式,学会自我调节,树立积极的处事风格,降低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娜,许浩,陈亚楠,等.我国失能老人家庭支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21,48(09): 1648-1652.

[2]叶静雯,李俞熹,张月,等.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团体辅导对老年人自尊、孤独感的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3): 701-704.

[3]郭娓娓,王有智.城市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

(09): 1358-1360.

[4]闫志民,李丹,赵宇晗,等.日益孤独的中国老年人: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 1084-1091.

[5]赖运成.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 2429-2432.

[6]吴捷.老年入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