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近年来滁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念,对滁州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2年间滁州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趋势都比较良好,整体处于同步发展阶段;2)2013-2017年滁州市经济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空气质量的达标率表现的尤为明显,2017年仅仅达到62.2%。本研究旨在为滁州市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发展关系,建设美好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1-2]。滁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形势严峻,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需要探索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把握国家层面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期[3-6],进一步促进滁州市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1.滁州概况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和琅琊、南谯2区。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为开发周边城市经济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
2.滁州市生态环境现状
2.1污染物排放情况
(1)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由图1可知,2008-2017年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升有降,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360万吨,相比较于2008年3929万吨下降了1569万吨;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8万吨,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651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上升,2017年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11740万吨相比较于2008年的生活污水排水排放量为5862万吨增加了5878万吨,随着滁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图1 2008-2017年滁州市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
(2)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2017年间全市工业废弃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有升有降。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66万吨,2017年全市工业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 0.65万吨,增加了1.01万吨,说明滁州市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3)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2008-2017十年中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上升趋势。2008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1.01%,到201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危险废物处置率保持在100%。
2.2环境空气质量
近年来滁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不断降低。在整个2017年间,滁州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27天,仅占全年的62.2%,相较于2008年的95.9%,大幅度的持续下降。造成滁州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和PM2.5的产生,其次是PM10。
2.3声环境质量
城市功能区定点噪声:2017年滁州城区按不同功能区分布情况共布设7个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点,功能区噪声评价标准为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各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的小时测值和平均值都达标。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2017年在滁州市城区34条主要交通干道上共布设了67个道路交通测点,平均等效声级为65.7分贝,低于2008年69.4分贝,整体道路交通噪声环境为好等级。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017年对滁州市建成区按500米×500米的网格布设了115个测点,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7分贝,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环境噪声标准。全市115个区域环境噪声测点的等效声级均低于相应功能区的噪声标准限值,整体区域噪声环境为轻度污染。
2.4其他污染
危险废物污染和土地污染近年来也日益严重。危险废物主要有氯乙烯精制过程中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汞废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废酸及酸泥等等。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类。
3.滁州市经济现状
3.1滁州市GDP及增长速度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滁州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滁州市2008-2017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提高趋势,同比增长速也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其中2017年滁州市GDP总量居全省第五位,增速居全省第四位。
3.2滁州市各产业产值及其比重分析
在2008-2017年间,滁州市各产业的生产总值均在逐步增加,但第一产业的增长量比较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量较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增长量。在滁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增加(图2),这就说明了滁州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而表明滁州市的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控制三大产业的比重。
图2 2008-2017年各个产业所占比重
3.3滁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1)三级产业不断优化
由图2所示,从2008年到2017年,滁州市的经济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在2017年仅仅占14.1%,较2008年的6.5%相比,增加了7.6%,变化较为明显,但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一产业在滁州市经济发展所占地位将会越来越小;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17年占GDP的比重为51.0%,与2008年的15.1%变化较大,但其中有升有降,最高在2014年达到53.5%;最后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17年达到34.9%,较2008年的9.7%相比,增加了25.2%,增长的幅度很明显,表明第三产业在滁州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成为影响滁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第二产业、重工业比例过高
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比,滁州市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很多,与一线城市相比,滁州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远小于其他城市,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却能达到50%,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明显缩小(图2)。随之带来的弊端就是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最终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也将越来越大。
(3)对外经济和旅游贸易
从2008年到2017年,滁州市进出口总额整体趋于上升趋势,2017年,进出口额达到27.7亿美元,这是近年达到的最高值。这一现象说明了滁州市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利用货物的出口来获得利润,而是渐渐采用对外贸易,赚取更多用于自身发展的资金,整个对外贸易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滁州市的旅游产业在近年来也得到开发和发展。仅在2016年,滁州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了200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8.4%,获得收益166.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7%。
4.结论
通过对滁州市十年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2008年到2017年滁州市经济总体发展迅速。其中,2008年到2012年各个产业同步发展,但是三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且重工业发展较快,但其发展会大大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从而会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滁州市应合理调控三大产业比例,努力开发第三产业。
(2)2008年到2017年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作为滁州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其中,2013年到2017年滁州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2017年空气达标率仅为62.2%,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已成为主要因素。因此接下来滁州市的环保部门针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制定相关排放标准以及采取其它有效的改善措施来加大环保力度实时监督各企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各企业的“三废”排放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子卉.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评《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1(03):130-131.
[2]王锐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价值意蕴[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6):89-91.
[3]杨金铎.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10):189-190.
[4]李湘云.滁州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借势发力深度融入[N].滁州日报,2021(03).
[5]任永健.浅谈滁州市环境现状和环保方案[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6):118.
[6]肖晓莺.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4(06):138-140.
第一作者简介:李烁,男,安徽宿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处理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简介:朱春悦,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滁州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19CXXL111);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生态文明视域下合肥都市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1706a020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