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水务局,江苏省苏州市, 215200
摘 要:近年来,一些城市陆续发生因水质污染而影响供水安全的事故,为牺牲环境而谋取短期利益行为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对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供水安全;建议。
饮用水安全和卫生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日常高品质、应急合格水”已成为供水企业服务的新目标。安全供水关乎国计民生,也是城市供水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是城市供水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供水行业建管情况
衡量城市供水行业安全保障能力的主要标准是城市供水企业的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水平。随着当前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管理得到一定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双重作用下,城市用水人口呈上升趋势,随着区域供水工作的推进,城市供水对乡村的辐射加强,城乡一体化供水成为趋势,政府和供水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需求压力和投资压力;②与中国的GDP相比,城市供水总量总体持平,一方面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直接带来了生活用水总量的攀升,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改造及节水设施的大力推广,使得工业用水总量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关闭城市区域自备水厂的难度较大,也制约了城市供水总量的增长;③供水管网长度逐年上升,但因管网老化引起的压力不足、漏损等情况也同步上升,进一步降低漏损率,提升供水压力和水质,供水行业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二、城市供水安全现状
1.水源短缺,水质型污染严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严重缺水还将加剧一些地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人口的骤增、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城市排水量的增加。经过多年坚持不解的努力,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已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水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很大,水质型缺水问题已成为城市的通病。
2.制水工艺与水质监测手段相对落后。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部分供水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严重并继续恶化,微污染水源水比例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供水水质。相对落后地区的供水厂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消毒工艺和净化设备,在水源污染的现状下,这些设备已力不从心。部分地区的水质监测手段仍然较落后,监测能力薄弱,使得水质安全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
3.龙头水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二次供水设施作为保障供水“最后一公里”的技术支撑,但由于建设标准、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泵房环境阴暗潮湿、管理人员无证上岗、水箱常年不洗、门禁监控年久失修等问题比比皆是,龙头水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三、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方面的建议
1.建立联合保障机制,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水源地原水安全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重中之重,一要强化源头治理, 调整工业布局,并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禁止在城市水源地附近发展高污染工业和从事网箱、围栏等水产养殖活动, 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二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工程建设, 严格禁止破坏水源涵养和水源保护设施的行为, 推进水源地生态清淤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或者生态湿地,建立水源地天然屏障;三要合理确定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工程管护范围, 制定保护规划和保护办法,切实做好日常监督管理,有条件地区可以建立专门的水源地管理机构,保障长效管护;四要加大江河湖库水污染防治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加强主要入河(湖)排污口的监测管理, 落实排水许可制度, 严厉打击超标超量排放污水、污物的违法行为;五要建立水污染监督机制和饮用水质通报制度, 开展供水水质及卫生监督监测, 完善城市饮用水水质卫生和水性疾病监测系统, 及时掌握城市水源和供水水质状况。
2.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保证净水厂出水水质安全。采用技术先进、处理效果稳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是保证供水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及供水企业应以提高供水安全和改善水质为目标,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提高供水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水源水质遭受污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地表水中的有毒有机物和地下水中的“三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微污染物质,开发和筛选高效复合生物滤池、电化学处理、硝化- 反硝化等关键去除技术及装备,提档升级臭氧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做好设备的更新维护,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的设备替代事故率高、技术落后的陈旧设备,消除机电设备对供水安全的威胁。
3.推进区域供水工程的建设、更新和维护。区域供水实现了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城乡享受一体化的水质、水价和服务,管网的联通增强了区域整体的城市供水安全能力,同时也保护了资源和环境。因此,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和建设模式,保障工程顺利推进。二要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原则,同时可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广泛吸纳各种资金。
4.建立健全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的法制体系。一要坚持依法管水、依法行政, 严格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管理供水工程, 保护城市水源;二要深入宣传《水法》有关“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 并采取措施, 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等规定,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三要组织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和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配套规章制度;四要各级政府制定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并监督施行;五要搞好监测监督, 明确污染事故的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 建立自动化、网络化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定期公布水源和水质状况, 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用水信息的需求和便于公众监督;六要做好供用水的计量、统计和定额管理工作, 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供水指标和管理运行模式, 为防止超标、超量排放污水和节水、计划用水提供数据支撑;七要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和执法人员培训, 提升执法能力,更新执法技术支撑,坚决依法供水、管水。
5、推进高品质供水工程建设。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过程治理和全过程管理,最终实现高品质供水目标。一是要构建高品质的供水技术、政策体系,制定适合地区的高品质供水指标体系,制定配套政策和规范体系;二是要全面分析排查实现高品质供水薄弱环节,编制出台薄弱环节评估报告;三是要科学编制高品质供水实施方案,可以按照“全网优质、末梢保障”的路径,编制科学、符合实际的高品质供水实施方案;四是加强供水过程水质保障,全面建设水质和水量可调度的水源“双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加强水厂精细化管理,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化系统,提高供水安全监管、保障和服务水平;五是要构建全流程闭环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供水设施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需要针对具体涉水系统环节,研究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管理措施,多层次、系统地建立水质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应对水质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日常供水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宁.充分关注水质,科学保障饮水安全[J] .中国水利, 2019,(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