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 ,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吴门医派是以苏州地区为核心的传统医学流派,呈现出“名医多、御医多、著述多”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时间线为切入点,梳理吴门医派自春秋战国时期到近现代的重要史实,旨在为吴门医派的传播推广贡献出青春力量。
关键词:吴门医派;发展历史
1.引言
洪静等认为,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主张和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并有一定历史影响和公认度的学术派别。[1]”中医流派具有传承思想技能、凝聚人才、驱动思路与方法创新的三大社会功能[2],对当地的中医药发展和人才支持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大中医学术流派中历代医家总结的临床经验、有效方药和特殊技法,是近现代中医药从业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当中值得深入挖掘的宝库。因此,认知一个中医流派的学术发展历史,是极其必要的。
2.吴门医派概述
凡是发生在吴地地区的医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吴医,吴中医学的区域范围与现在的苏州地区大致相仿。中医学早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医学与道家等思想流派相结合,吴中医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吴医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3.明清及以前的吴门医派发展情况
由南北朝至唐朝,吴中医学逐渐发展,出现了能够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治疗疾病的医家,也开始了对外的交流。南北朝梁天嘉二年,苏州有僧人知聪,精通医术,他携《内外典》、《本草经脉经》、《明堂图》等164卷医书赴日。先在朝鲜停留一年余,传授医学,后再去日本传授中医及针灸技术。知聪后辈继承祖业,被日本天皇赐以“和药使主”称号,子孙世袭职位,成为日本最有影响的世医。
苏州的第一位御医就出现在唐朝。据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唐开元年间,有医者纪朋,苏州人,精于望诊,观人颜色,不待诊视六脉,便知疾病深浅。他的学生周广,尽得老师所授,唐玄宗特召周广为御医,在宫中治病,屡获奇效。这是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
宋室南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从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带迁徙来了大批官宦和知识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江南一带带来了不少新的医学知识,促进了吴中医学的发展。在南宋,苏州先后出现了医院和药局,也出现了内科、外科、针灸科、儿科等专科医家。医院、药局等医疗机构的建立,能够将医药人员组织起来,收治病人,尤其是遇上瘟疫流行,它的优越性就愈加显现无疑,这对吴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长足的进步。因此,宋元时期,吴中医学以儒医、世医为特征,出现了葛氏、韩氏、钱氏等享有盛誉的世医之家,也有了“言医者莫盛于中吴”之说。
明清两代,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是吴中医学的鼎盛时期,吴中医学开始走到了行业的前列。明初长洲人盛寅,少年时从王仲光学医,尽得其传,大有医名。明成祖召其诊病,疗效甚佳,授太医院御医。明仁宗时,掌管太医院事。著《六经辨证》、《医经秘旨》、《脉药玄微》。弟盛宏,子盛侯,侄盛伦,孙盛恺、盛旷,俱以医术闻名。缪仲淳不仅在药物学上有极高成就,在临床各科上都有所造诣,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等书。薛己,私淑李东垣,内外妇幼,本草之学,无所不通。他先精疡科,后以内科得名,明正德年间被选为御医,开温补派之先河。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清朝更是吴中医学的极盛期,涌现了叶天士、薛生白、周扬俊、张璐玉、徐灵胎、尤在泾、曹沧洲等一大批医学大家。
4.近现代吴门医派发展情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中医医院高度重视吴门医派的学术成果总结、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研究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弘扬中医药文化。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4.1成立吴门医派研究的专门机构
苏州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底在原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和文化研究的中医药研究创新平台,逐步形成“有理论、有人才、有专病、有专药、有成果”的新“吴门医派”中医药理论和文化体系,推陈出新,更好地为大众的健康服务。
4.2整理出版相关著作
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藏有近万册医书,在编写图书目录的基础上,近年来整理出版了大型吴医古籍丛书——《吴中医集》,收载了40多部中医古籍,五百多万字数,并得到社会强烈的反响。以后《吴中名医录》、《吴中十大名医》等的相继出版,使吴中医学的古籍整理有了良好的开端。《吴中当代名医医案丛书》、《奚凤霖医论集》等医家著作的出版,为吴门医派注入了新时代的内容。
4.3确立研究总体方向
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成立后,为了繁荣吴门医派学术研究,根据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将“络病理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吴门医派今后中长期的研究方向之一。目的在于探究络病理论在临床各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彰显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丰富络病理论临床运用的内涵。另外,吴地多暑湿,湿邪在苏州地区疾病的发生中有着重大意义,为了探究湿邪对疾病的影响,提出了“湿邪致病学说”的研究课题。
5.总结
吴门医派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门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其核心内容为温病学说。我们总述了吴门医派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熟知,希望能为吴门医派的学术理论成果在新时代卫生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洪净,吴厚新.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641-1643.
[2]孙慧明,李成华,王振国.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9):123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