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人民医院 635000
【摘要】目的:讨论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查的影响。方法:将100名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进行检测;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进行检测。比较两受试者组的测试结果。结果:
实验组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其实验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在常规血液检查中的应用具有更准确的检测数据,可为临床诊断,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数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采血;临床诊断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最基本、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对不同的指标进行检测,然后根据血细胞的分布、数量变化和形态对血液疾病和炎症实施诊断,同时也是检测患者全身代谢性疾病有效方式,是临床疾病筛查和诊断的重要依据。当下,血液分析仪在我国逐渐得到有效的应用,其准确度较高,方便有效。临床应用中常见的采血方式为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但不同的采血方式所呈现的检查效果并不一样,因此,应对不同采血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有利于常规血液检查的准确度[1]。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名受试者,主要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中的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1人,女19人平均年龄(41.09±8.24)岁。实验组男性29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42.82±8.37)岁。两组总体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受试者身体健康,均接受血常规检查;(2)受试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传染病人;(2)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3) 血液系统疾病者以及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史的人。
1.2 方法
两组受试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受试者检查前8小时应断食断水,第二天清晨空腹采血。
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检查,具体如下:护士进行采血之前,应对双手消毒,戴上乳胶手套,然后按摩受试者左手中指的位置,使患者手指处于充血状态,用医用棉签对采血位置进行消毒,用无菌采血针将采血手指内侧刺入2~3厘米深,然后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擦拭受试者指尖溢出的第一个血液点,然后用吸管吸掉剩下的血。将抽取的血液置于真空抗凝管中,最后轻轻摇动血液待用。
实验组使用静脉采血来进行测试。具体如下:调整受试者的手臂位置,保持前臂伸直。选定采血位置后,用袖带绕在手臂上打结引导受检者握拳使静脉处于突出状态,然后用碘酒的棉签采血位置消毒,消毒过程中保持动作轻柔,同时快速将针头插入受检者静脉,穿刺成功后缓慢拉动注射器针头采血。一旦达到标准,即刻拔出针头,将采集的血液储存在真空抗凝管中,轻轻摇动真空抗凝管。在采血结束2小时后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受试者血样进行分析。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分别为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为( ),采用t对两组数据进行检测;计量资料为n(%),采用x2对两组数据进行检测,算出最后的p值,当P<0.05时,则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受检者的检验结果比较
实验组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其实验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受检者的检验结果比较 ()
分组 | 例数 | 白细胞 (× 10 9 /L) | 红细胞 (× 10 12 /L) | 血红蛋白 (g/L) | 红细胞比容 (%) | 血小板 (× 10 9 /L) | 平均红细胞 血红蛋白浓度 (g/L) |
对照组 | 50 | 7.19± 1.001 | 3.83± 0.41 | 10.61± 8.00 | 3.02±0.32 | 210.33± 30.09 | 304.06± 15.09 |
观察组 | 50 | 5.79± 0.88 | 4.06± 0.59 | 13.47± 8.02 | 5.16±0.57 | 228.63± 34.62 | 311.72± 18.16 |
t | - | 8.06 | 2.16 | 2.03 | 9.68 | 3.21 | 2.60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血常规作为一项基本的临床检查,是以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作为治疗和诊断依据。主要采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法对患者血液进行采集,常规验血可以让医生充分了解受试者的血液状况,例如,炎症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判断,贫血可以通过红细胞计数判断;同时,可以通过血常规对疾病进行检测,其中,应以血小板有关的数据进行参考。血液常规检查是诊断临床疾病重要诊断手段,也是临床科学治疗的参考依据。在评估身体是否有感染、贫血和并发血液系统疾病期间,也会对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以此降低风险的出现[2]。
据相关报道,在对受试者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时,不同的采血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因此,为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应对采血方法进行评估选择。末梢采血取样操作方法容易,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耐受性好。此方法适合肥胖者、儿童和晚期癌症患者。但相关研究发现,末梢采血部位通常是患者的指尖和耳朵,这类地方出血相对不容易,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这些条件对验血的最终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误诊率较。相比之下,静脉采血主要采集于肘静脉,血液成分较为稳定,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较低,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血液循环状况。此外,采血是使用真空管进行的,标本样品在真空管内处于封闭状态,不与空气接触,降低样品被污染情况的发生。采用血液分析仪对血样进行检测后,可得知静脉血量充足,血液稳定性高以及变异系数低,在检测上更具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实验组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其实验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较于末梢采血方式,静脉采血在常规血液检查中的应用具有准确的检测数据,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数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伊萍.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探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 009(003):P.177-177.
罗真, 孙丽艳. 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年30卷21期, 32页,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