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症状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将患者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后,予以对照组(n=41)传统治疗,予以观察组(n=40)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统计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效果差异。结果:(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积液检出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2)症状缓解:治疗前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关节疼痛评分结果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4周、8周时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在超声影像辅助下经针对性局部给药以有效促进患者关节症状缓解,维护关节软组织结构健康。
关键词:高频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关节病变疾病,关节滑膜炎为疾病主要病损累及结构,病因尚不明确为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尚无根治方法,受病情进行性特征影响,可在未及时有效干预基础上,最终导致患者累及关节变形、致残,临床预后较差。现阶段,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治疗,多采取局部治疗方法以延缓关节滑膜病变,维持关节功能症状,但传统方式治疗效果受用药方式影响或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预期,需调整治疗方式[1] 。结合上述背景,本文特以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方式为研究变量,分析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就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将患者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后,予以对照组(n=41)传统治疗,予以观察组(n=40)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
对照组(共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区间21~65岁,中位年龄(43.05±4.25)岁,病程(9.54±2.08)年;观察组(共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区间20~65岁,中位年龄(42.75±4.19)岁,病程(9.55±2.07)年。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类风湿关节炎者,腕关节为主要累及关节;(2)确认加入研究;(3)定期治疗、复诊持续时间≥6周者。排除标准:(1)并发骨质疏松者;(2)原发骨性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者;(3)已明确腕关节变形、骨质破坏者。
1.2方法
传统治疗:经触诊明确患者腕关节主要疼痛部位后,取组均注射器吸取倍他米松(0.5ml)、利多卡因(2ml,2%)后,经无菌消毒后,穿刺垂直进针后注射药物。如进针后回抽可见液体或进针时有突破感,则需在固定针头后更换注射器抽吸关节腔积液后注射药物[2] 。
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即在取高频超声进行腕关节超声成像检查后,经超声影像辅助下进针,确保针头可在准确进入滑膜炎关节间隙位置后,行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治疗药物及操作方法同上[3] 。
1.3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效果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数据经整理、录入后,取SPSS24.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性,如统计结果为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积液检出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关节积液检出率 |
对照组 | 41 | 15(36.59) | 19(46.34) | 7(17.07) | 82.93(34/41) | 36.59(15/41) |
观察组 | 40 | 18(45.00) | 21(52.50) | 1(2.50) | 97.50(39/40) | 15.00(6/40) |
| | | | | 4.8309 | 4.9122 |
P | | | | | 0.0279 | 0.0267 |
2.2症状缓解对比
治疗前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关节疼痛评分结果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4周、8周时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症状缓解对比( ±s)
组别 | n | 关节滑膜厚度(mm) | 关节VAS(分) | ||||
治疗前 | 治疗4周 | 治疗8周 | 治疗前 | 治疗4周 | 治疗8周 | ||
对照组 | 41 | 6.98±1.22 | 5.35±1.16 | 4.52±1.02 | 6.82±1.25 | 5.26±1.15 | 3.12±1.54 |
观察组 | 40 | 6.97±1.25 | 4.68±1.02 | 3.81±0.75 | 6.87±1.21 | 4.51±1.08 | 1.62±0.57 |
t | | 0.0515 | 3.9003 | 4.3703 | 0.2586 | 4.2766 | 8.1818 |
P | | 0.9590 | 0.0001 | 0.0000 | 0.7963 | 0.0000 | 0.0000 |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积液检出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2)症状缓解:治疗前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关节疼痛评分结果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4周、8周时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局部介入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在经局部对症用药后缓解患者关节病变不适,延缓滑膜组织损伤进展,而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实施,则可在经影像学技术辅助下准备进针,确保药物在滑膜炎关节间隙内的准确用药,提升药物应用率及有效率。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在超声影像辅助下经针对性局部给药以有效促进患者关节症状缓解,维护关节软组织结构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雪瑞,孙晓峰,米秀琴,等. 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3):256-260.
[2] 游珊珊,徐钟慧,姜玉新.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应用[J]. 协和医学杂志,2017,8(4):215-220.
[3] 罗元臣. 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