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一团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时至今日,疫情仍在持续,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大破坏。对于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使出了浑身解数,效果各异。针对疫情,我国采取了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综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和弱项,提升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1构建应急管理机制之意义
1.1解决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冲突
面对突然爆发的全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宽严不一、效果迥然。我国制定的措施比较严格:“封城、封路、封村”、居家隔离等等,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疫情肆虐之时,我们国家党和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城市、乡村、社区等实行封闭式管理,道路设置检查站,居民居家隔离,暂停户外活动。此举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成绩非凡。
面对疫情的传播,如果不限制、隔离感染者,不阻断病毒的传播路径,整个社区、整个社会就有被感染的风险,将会危及到整个人类的身体健康。国内外采取的不同措施,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后果,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党和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度时艰,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的实践证明: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之时,公权力的加强,适度限制公民权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也是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性决定的。当然,在此过程中,如何协调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将公民权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何设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应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意义。
1.2破解原有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普通的个人医疗救治行为演变成了社会群体的行为,公民的私权保护很难调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性,扩张的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保护如何做到平衡,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及时创新。行政管理一方面要强势出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以发挥最大效能;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起高效的预警、处理、协调机制。构建应急管理法律制度,树立新的法治理念,建立合理的调控机制,可以有效破解原有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历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那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强行政管理权力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组织健康知识普及进社区、进学校,教育公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社会公共卫生水平。除此之外,还注意将社会组织融入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来,使社会组织发挥一定的动员和组织职能,在历次抗击疫情中,都有很多民间志愿者及其团体自发地参加抗疫活动,为抗疫胜利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2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路
2.1实施风险预警迭代工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能力
充分挖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科技潜力,深入推进风险预警机制升级迭代,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能力的有效路径。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中心、科技部、应急管理部、重点高校等相关部门可以与国内知名科技企业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盟”,联合研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平台”,实施风险预警迭代工程;深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精准的算法分析优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现端倪时进行病毒溯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精准识别密接人员,并根据相关数据信息汇总,将其纳入熔断响应阀值量表,根据熔断响应阀值的具体分级接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平台”,综合研判疫情发展形势,为国家及相关部门和地区提供决策依据。
2.2 布局应急医疗储备基地,提升应急医疗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高传染率病疫的关键在于应急医疗物资的快速持续供应,这直接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成效和未来走向。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一直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为构建现代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必须加快推进应急医疗储备基地建设。具体来说,可以在国家九大中心城市建设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基地,利用国家中心城市优越的交通通达优势和先进的制药工业基础,辐射周边若干个省市。应急医疗储备基地可以和国内外主要制药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采取订单合作模式,定期采购储备重点医疗应急物资,从源头上保证突发状态下应急医疗物资的快速供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急医疗储备基地的医疗物资储备可以定期投放市场,一来可以供应市场需求,稳定医药市场,二来可以加速应急医疗储备基地的医疗物资循环更新,使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数量和质量得到双重保障,全方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医疗物资供应能力,将应急医疗储备基地打造成平战结合、进出双循环的医疗物资供应保障平台。
2.3推进医护人才储备工程,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医护人才储备制度,推动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增加医护人才持续供给、提高医护人才队伍技术水平的治本之措。2020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扩大本硕博层次的医学专业规模,特别指出要“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体系,提高医学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纳入国家专项计划,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强调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X”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持续推动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全科医学和“医学+X”交叉复合医学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壮大应急医疗人才的基础队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专业医护人才保障。
2.4打造区域数据指挥中心,依靠新兴技术助力应急救援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尤其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密接排查、资源调配、远程诊疗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例如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正是通过对持码人申报信息与人员流动动态信息数据库对比校验的结果,有助于快速鉴别重点人员,阻断潜在风险。
为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可以在国家重点城市依托域内著名高校或科技企业打造区域数据指挥中心,辐射服务周边省(区、市)。区域数据指挥中心日常可服务于城市管理、交通疏解、社区治理、防灾减灾等领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以快速用于病毒溯源、疫情监测、密接人员识别,以及应急医疗物资的均衡调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赢得黄金救援时间,从而成为集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信息数据网络。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疫情防护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从全局来看、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疫情防控仍然任重道远。借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健全信息发布以及预警机制,做好主体间的协作联动,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将国家、社会、群众的利益损失降低到最低,减少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才能够保障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依法、有序、平稳进行。
参考文献:
李福松、钱庆龙、梁国坚.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考[C]// 第十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 2020.
刘志东, 高洪玮, 王瑶琪,等.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0(4):109-115.
吕红平, 曹萌.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风险[J]. 人口与健康, 2020, No.273(0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