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 430000
摘要 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效果不突出。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应从调节人体气机出发,恢复人体气血调和状态为根本。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临床已取得确切疗效,本研究对近5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脑梗死,偏瘫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临床上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呕吐、头晕甚则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的 “中风病” 范畴。西医治疗主要以功能训练等物理疗法为主,疗效不明显。近年来,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研究中广泛运用,疗效肯定。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不足,气血虚少为致病之本;体虚则易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性实邪。周仲瑛教授[1]认为“肾虚肝旺,络热血溢“是导致中风急性期的病理基础,继则瘀热髓损,出现神机失用的急性期病理状态。因人体正气不足产生的内在实邪相互交阻,闭塞经脉,气血不通,以致气机升降失调,甚则气机逆乱而致中风。
2 针灸疗法
2.1 传统针灸疗法
体针疗法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常用针灸方法之一,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残疾水平。Zandi Nyamjav[2]治疗60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结果显示恢复期一个月的针灸治疗优于西医康复治疗,针灸对慢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改善显著优于康复治疗组。陈瑜等[3]常规取穴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脑复康治疗组。冯祺等[4]发现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对肢体运动恢复具有积极效果。
2.2 温针灸疗法
刘晓飞[5]将患者分为温针灸和电针组,治疗后温针灸组疗效优于电针组。许昱玲[6]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后分别采取温针灸和电针治疗,结果温针灸、电针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均具有客观的疗效,但温针灸组更优于电针组。梁银利[7]发现温针灸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确切。
2.3 电针疗法
傅勤慧等[8]用电针治疗CI后偏瘫患者,结果显示电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李建中等[9]治疗CI后偏瘫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电针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各项生活治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2.4 特色针法
2.4.1 腹针
景福权等[10]采用腹针、腕踝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结果发现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单纯康复治疗。
2.4.2 眼针
焦俊杰等[11]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结果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和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均优于西药治疗组。曾友华[12]采用眼针治疗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结果显眼针组临床痉挛指数和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
2.4.3 头针
汪军[13]结合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针刺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头针运动区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活动能力。郎奕等[14]指出头针组基底节区的脑区较治疗前出现体素增长,较对照组脑灰质增多显著,且集中在双侧小脑。
2.4.4 刺络拔罐
祝海波等[15]采用刺络拔罐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组Berg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说明刺络拔罐法辅助智能运动控制训练可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下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
3问题与展望
目前,针灸联合其他疗法运用较多,其临床疗效也是确切的。但在临床研究中缺乏统一的多中心平行研究;实验机制研究较少,针灸在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相关机制仍不够明确;针灸疗法在治疗不同时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具体运用不够突出,应进一步加强对其不同时期的针对性治疗进行研究,以便为临床脑梗塞后偏瘫患者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陈顺中,周仲瑛.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脑出血急性期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J].江西中医药,2015,46(391):16-18.
Nyamjav Z . 针刺治疗老年人缺血性中风疗效的临床观察[D]. 2016.
陈瑜, 高静, 樊志香, et al. 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v.22;No.108(01):89-91.
冯祺, 赵劲松. 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036(002):125-125.
刘晓飞. 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003(016):147-148.
许昱玲. 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临床疗效观察[D]. 2016.
梁银利.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35(6).
傅勤慧, 裴建, 惠建荣,等. 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医症征疗效评价[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李建中, 李建华, 司泽钰. 早期电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评估[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023(034):4947-4948.
景福权, 周钰, 牛相来,等. 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037(002):154-158.
焦俊杰, 郭洪亮, 何有娣,等. 眼针对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6(6期):581-585.
曾友华. 眼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58(19).
汪军. 头针运动区治疗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与脑成像(fMRI)研究 [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
郎奕, 李匡时, 杨嘉颐,等. 针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灰质重塑的影响[J]. 针刺研究, v.45(02):141-147.
祝海波, 代璐, 邵音. 刺络拔罐法辅助智能运动控制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 2019, v.25;No.331(09):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