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摘要:阿尔多 · 罗西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建筑理论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教师。他出色的理论文章、建筑作品,在业界内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后现代主义运动。他通过实际的建筑创作来践行自己的理论,为建筑类型学理论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类型学
“一位恰好成为了建筑师的诗人”,这是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斯·哈斯特帕对阿尔多·罗西的评价。罗西长期以来以建筑理论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教师而闻名,他用自己的声音书写和描述建筑,他优秀的理论文章和建筑作品使他脱颖而出,在业内占据了重要地位。[1]作为新理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在建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对欧洲后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西通过实际的建筑创作实践他的理论,为建筑类型学理论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也是一位绘图大师,多年来,受到传统意大利艺术和建筑的影响,他的概念性草图和效果图,在建筑完成之前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
1931年5月3日,阿尔多·罗西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在动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度过了童年。1949年罗西进入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导师罗杰斯和萨莫纳一起学习,并于1959年获得建筑学学位。作为学联代表的罗西曾在上学期间前往苏联进行学术交流[2],那些承载着社会主义理想的苏维埃城市,给青年罗西留下了独特印象。同时,罗西也开始为卡萨贝拉建筑设计杂志撰稿。罗杰斯的鼓励给了年轻人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罗西从1961年到1964年担任《建筑设计》杂志的主编。
作为欧洲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一,罗西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是否符合功能原则,而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1966年,在他35岁的时候,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专著《城市建筑》。专注于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建筑创作不能无中生有,必须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严厉批判了现代建筑的“表面功能主义”和“空语境形式”和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功能原则,罗西对现代建筑的非常规反思,使得《城市建筑学》成为20世纪60年代建筑设计改革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3]
1969年,建筑师卡罗·艾莫尼诺邀请罗西参加了加拉拉特西地区的住宅联合体设计,这是罗西设计的第一座集合住宅。加拉拉特西住宅联合体是二战后位于米兰的一个新兴社区,在罗西设计的D栋中,表现了以庭院为基础的住宅类型学思想,底层是由楼梯连接的处于两个水平面的柱廊,立面是整齐的凹进开窗。以米兰传统的开敞走廊作为联系一层各个单元的内部街道,正如他在《城市建筑学》中坚持的那样,建筑必须反映其所在城市的传统。
在《一部科学的自传》中,罗西记录了1971年的一次车祸。他称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他年轻时代的结束,并给了他设计圣查尔斯公墓的灵感。在他住院期间,开始了对死亡的思考。“城市是生者的住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所以 罗西在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建造了一个”类似的城市”。罗西用这个设计赢得了圣卡罗公墓的竞赛,他对类型提炼和再译的"类推建筑"的设计方法,在这次设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使其被誉为新理性主义建筑的典范。
197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罗西应邀设计一个浮动剧院,这是他在威尼斯的第一个作品。该剧院以节庆的水榭和莎士比亚剧院为原型,借鉴古典建筑案例,主体是船舶和建筑的结合。蓝色的八角形穹顶是对圣玛丽教堂的现代诠释。这个小剧院以适宜各种小尺度的行为方式的容纳能力、不仅限于功能主义的木材建造以及威尼斯水上构筑的独特方式成为了能代表威尼斯的纪念物形式,唤醒了威尼斯人的回忆,"作为一栋‘光的屋子’观察着海面,同时也被观察着"。[1]
1983年,罗西用他的设计让卡洛菲利斯剧院在二战的废墟上重新崛起。他回应了大众的感受和意识,将剧院视为一座城市,在舞台上方建造了一座比原来大得多的新塔楼,容纳新增加的技术设备,并以其简单的形式控制了面前的城市广场。拥挤的大厅来源于热那亚广场的概念,表达了城市广场的感觉。穿过一楼的公共画廊白天由采光井日光照明,圆锥形的采光井在山脊线和剧院屋顶上形成了一个精细的螺旋形玻璃。夜晚从海上观看,尖塔就像海港上方的灯塔一样闪闪发光。
20世纪90年代,罗西用象征形式的方法设计了一座典型的荷兰建筑——博尼方丹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是一个巨大且对称的E字型,两臂伸向河岸形成两个开放的院落,有扶壁支撑的中段紧挨着从平坦的河景中升起的外包锌板穹顶塔楼,似乎有暗示钟楼和洗礼堂的意象,成为戏剧性的焦点。尽管这座塔楼并没有与博物馆脱离开,但它看起来也是分离的,其被带光泽的锌所覆盖的穹顶与背后由线性砖块构成的博物馆建筑主体形成了鲜明对比。室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心的楼梯间,根据罗西自己的描述,它"与世界相关联",也与荷兰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对照。正如给予罗西灵感的葡萄牙诗人所言,荷兰便是那陆地的尽头、那海洋的发源。
1990年,罗西获得第十二届普利茨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意大利建筑师。评委会充分肯定了他的建筑作品和理论:"他的理论并非空谈,基于这个理论所设计的建筑看上去通常会是城市中的一部分,而不会与城市格格不入。罗西的每个设计,大到综合办公楼、旅馆、墓地、水上剧院,小到精致的咖啡壶,甚至是玩具,无一不抓住了这种本质。罗西接受了古典建筑的教育却没有去复制它们在那些形形色色的‘风格’风靡的时代里,阿尔多罗西努力避开那些所谓的流行与时尚,而是简简单单地去创造他自己的建筑。"[1]
罗西一直将《城市建筑学》的思想贯彻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即使是在拆除柏林墙后,面对柏林城重建,舒泽大街综合体的设计难题——不仅要复兴荒芜近半个世纪的街区,还要弥合迥然不同的东西两侧柏林。重建并不意味着创建新的形式,罗西保留了原有的庭院体系,将庭院划分成四个不同的内部空间。材料和颜色的使用也反映了罗西对战前柏林的关注,砖,大理石,钢铁和石膏的组合随不同的立面设计而不尽相同,反映了柏林的多元文化的性质。建筑立面的部分采用了柏林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的风格,但是罗西对这种风格的深刻理解,使它仍然非常个性化。
综观罗西的建筑作品与理论,在他以城市为背景的思维理念中,建筑师往往是一个感性的研究者,而建筑设计的过程更为理性和科学。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城市分析数据,掌握不同城市建筑的语境,才能真正理解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真正含义。
在罗西的一生中,他的建筑作品都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简约和几何学。通过富有灵感的设计,将各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充满神秘和诗意。1997年9月,这位具有独特死亡观的建筑师在一场车祸中意外死亡。然而,在罗西不长的建筑生涯中,却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沿袭于历史,早已深深扎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之中,最终参与了城市历史发展。回顾罗西一生中的建筑作品,正如他在1990年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时的发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了我的建筑,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具有包容力,可以将那些曾经流失的文化重新整合的整体。”[1]
参考文献:
《阿尔多·罗西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杨凯雯,江滨.阿尔多·罗西理性主义建筑大师[J].中国勘察设计,2016(10):56-63
何婧,史铁军.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读解[J].山西建筑,2011,37(04):8-9.
王钊.解读阿尔多·罗西之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22):66-67.
世界建筑大师与作品 阿尔多·罗西——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J].重庆建筑,201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