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256200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错把麦苗当韭菜、错把大蒜当成葱……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五谷不分的情况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
农业稳,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生产,亲近自然,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我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山脚下,与大自然同生共长。周边村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新劳动教育”,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趣味。
一、以调查“农耕文化”开启研学之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悯农》诗每个孩子都能朗朗上口。但是,能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耕劳动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时下中小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大学生也分不清小米和玉米碜、花豆和红豆。基于此,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启了“农耕文化”寻根研学之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农耕文化已面临三方面问题:
(1)传统农耕工具濒临消失。随着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耕工具已慢慢地退出了农业的历史舞台。大部分的农耕工具都是扔了或烧了,当地农村农耕工具保存量已经很少了。
(2)传统农耕文化日趋缺失。随着当前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兴起,田地都基本上集中规模化种植了,分散到户的农业种植越来越少。当前农村孩子的父辈们掌握传统农耕文化也很少,更何况是他们的下一代。
(3)传统劳动美德即将丢失。现在的农村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辈们都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农活。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干过农活,优秀劳动美德难以得到传承。
二、引入“农耕文化”唤醒德育本真
面对小学生农耕文化知识缺失的问题,学校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尝试实践“新劳动教育”德育主题教育。在充分利用当地周边农耕文化资源的同时,学校积极开辟内外各种实践基地,如“黄山绿色基地”“小小农耕园”“农耕陈列室”等等,努力寻求当地特色“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三、保护传统农具,帮百姓留住“乡情”
1.“听长辈讲农耕故事”,激起对农具的热爱之情。每一件旧农具都是极珍贵的,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历史,还因为它们来之不易,斛、斗、升……一件件农耕工具都是老百姓根据农活或生活所需发明创造的。学校组织学生细细聆听长辈讲农耕故事,激发学生对农具的兴趣。
2.“小手牵大手活动”,共同担起保护农具的责任。学校通过宣传农耕文化保护倡议书,共同来保护农具,倡议学生如果家里有闲置农具,无处存储了,就提议让家长捐给学校。通过活动,不少家长把闲置的农具捐到了学校。
3.“农耕记忆陈列室”,为学生打开了解农具之门。陈列室里陈列着扁担、插秧凳、独轮车、稻桶、打稻机等农耕农家用具的实品,一幅幅旧时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宛在眼前。一件件老家什物件,带着历史的沧桑和亲切,仿佛诉说着从前的一切。
四、农耕文化课程 让学生留住“乡愁”
1.建立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学校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召集当地老农民经过现场座谈、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科学论证等调研过程方式,使学校获得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农耕文化拓展课程体系。通过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实践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理解他人、珍惜成果、懂得感恩、提高辨别是非曲直及善恶美丑的能力。学校农耕长廊介绍当地特色农业、展示民间传统技艺、学生实践活动等等。
2.培养教学农耕文化课程的专业师资队伍。从教学实践来看,一批懂农耕文化的教师是小学生农耕文化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一种推动力,孩子们的学习是受教师的影响的。因此,我校着力在校内打造了一支从事农耕文化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同时,还从农业局以及周边资深农民中聘请一批校外辅导员,组建一批校外师资队伍。
3.开辟校内小小农耕园和校外绿色基地。在校园内外分别开辟“小小农耕园”和“绿色实践基地”。有序组织学生进行简单易行、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广泛建立校内外传统农耕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如学校分别与西董水杏基地、长山山药基地、西董小米基地等协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农耕实践基地。同时与农业局、镇协议村等协作开展“农耕大讲堂”,使学生感受到更加厚重的农耕文化课程魅力。
五、“依托农耕精神”让后人把“根”留住
1.开展“农耕文化节”,唱响德育主旋律 。“农耕文化节”内容包含民间剪纸、民间才艺表演、农民小歌手大赛、朗诵农耕谚语比赛等,让学生们对农民的文化生活和诗词描绘的农耕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为从学生时代起就拥有“农民情结”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农耕运动会”,创新德育新载体。学校开展首届“农耕文化体育节”,“农”味浓郁,体现农民的各项技艺;“趣”味多多,体现农民活动的趣味;“拼”味十足,体现体育竞技活动本质;“意”味深长,体现农民劳动的伟大,实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好载体。如 “搬南瓜”“麻袋跳”和“赶鸭子”等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农民劳动的情感,学习和传承农耕文化。
3.开展“24节气活动”,丰富德育新内容。学校以“24节气”为主题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向同学们介绍24节气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意义,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校依托农耕文化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劳动实践的实效和品位,更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活动让师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历史、传统农业的变迁、农业的发展现象及状态,从而达到真切体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