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幼儿CT检查配合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2

学龄前幼儿 CT 检查配合的护理体会

陈流金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医院 广东 广州 511340

摘要:

以一年期间的观察,对非危急重症来我院就诊的学龄前幼儿能否顺利完成CT检查获得清晰影像进行观察护理,总结出护士在幼儿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护理干预对幼儿顺利配合指令完成CT检查,得到清晰无伪影干扰的图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前言:

CT检查作为一个方便,快捷无创,精准率分辨率高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得到普遍人群的接受。但CT检查需要全程保持安静及制动,甚至连身体轻微活动都会产生伪影,影响图像的辨识度,影响诊断的正确性。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年幼儿童来说,面对CT机这么大型的医疗检查设备,往往都会存在恐惧紧张甚至哭闹等各种程度不同的不安情绪。甚至有些年龄太小还未能独立活动的幼童,根本无法配合检查技师的指令,无法顺利完成检查。并且在进行小儿CT扫描的时候,检查过程之中检查床的上下移动及机器的轰鸣音,患儿容易发生突然的应激,引起突然的肢体活动。种种不良因素,就很影响图像的采集影响诊断。为能让整个检查顺利进行,我科护理人员对幼儿及家长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检查前及检查中进行对家长及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干预,能达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采集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非危急重症门诊及住院1至6岁学龄前幼儿共546人,其中男性幼儿338人,女性幼儿208人为观察护理对象

(2).检查仪器型号:飞利浦64排CT机

(3).心理活动:

家长心理:CT检查所产生的射线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未知疾病的影响,产生矛盾心理。幼儿心理:恐惧紧张不安甚至新奇造成无法安静完成检查。

护理干预措施:

(1).提前干预护理:当班护士首先查看CT检查登记栏目表上患者的信息,查找出1至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首先向来院诊幼儿的家长交待,告知其幼儿行CT检查的目的及射线辐射量的安全性,告知我们都会采取低剂量射线进行检查,消除父母的不安顾虑。对于已有一定的语言沟通理解能力并且能够独立活动的幼儿(如3至6岁幼儿),我们耐心告知幼儿,嘱其在检查床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一直保持安静,勿动。用童化口音把检查比喻成是快速照相,但需要在检查床上坚持安安静静睡觉一样躺着,不可乱动,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相片照得更清楚更漂亮更帅气。告知幼儿这项检查是不需要打针不需要吃药,不会疼痛,增加幼儿的安全感。或者在其他病人上检查床时没关闭机房铅门前让幼儿在门口观看下CT机这个检查仪器及其他病人在检查床上的位置摆动,以作示范,增加幼儿的信任惑。在幼儿上检查床进行检查之时,摆位护士要用温暖柔和的语音把检查床的上下移动和机器的轰鸣声比喻成坐飞机或坐飞船,并且告知很快降落增加患儿的参与感,再次告知其需要闭上双眼,保持不动,以确保顺利完成检查。

(2)对于年龄太小无法独立活动,无法配合指令的幼儿,可嘱咐家长哄睡或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后,在深睡眠的情况下,让家长穿上防辐射铅衣铅帽在检查间陪同患儿一齐进行检查。并且在不影响照谢部位图像采集的范围内,嘱咐家长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始终轻握患儿非照射部位,让患儿感觉父母的确是在在陪伴着自己,感觉安心安全,顺利完成检查。

(3).为了防止其他物质产生伪影,影响阅片诊断,护理人员在入室检查前请家长把幼儿检查部位的衣物或身上的金属物品、挂件及其他杂物摘除,确保无其他异物。为减轻家长的顾虑,为幼儿做检查时,在不影响图像采集的范围下,给予非照射部特别是性腺体盖上铅盖布,给予适当的防护遮挡,减少对非照射部位的辐射,让父母安心放心。

(4).检查后的护理工作:当幼儿顺利完成相关的检查,获得清晰无伪影的影像图片,护理人员可用稍夸张及欢喜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表扬和肯定,满足幼儿的成功感。并且详细向家长交待取报告及图像的时间及地点,指引家长及时找主诊医生阅片解读报告,及时了解病情,做好治疗。

极个别幼儿在做了各种护理措施下,因情绪激动依然难以配合或家长不愿意采取药物镇静情况下未能成功检查,均予作退费处理,告知其主诊医生作其他处理措施。

3.总结:

我院处于珠三角经济开发区的城乡结合部,交通发达,常住人口多及外来人口都比较多,现代生活学习也令到越来越多的幼儿接触家庭以外的活动,但同样也令幼儿更多地承受疾病及损伤的风险。当患儿来诊,为了更精准地协助临床诊断治疗,有可能会进行CT检查。而CT检查需要全程安静,制动才可以捕捉更清晰的图像。但由于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大多数未能正确配合指令,甚至幼儿年龄太小,根本无法配合检查。作为影像科的护士,通过辅以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对患儿在进行CT检查时不良的心理生理应激活动进行干预,提升患儿的配合度,为能顺利完成CT检查及提高检查效果,捕捉清晰无伪影的图像,协助疾病的诊断治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受到医务人员及家长的肯定与赞许,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值得长期推广,更好地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