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新疆棉虚假报道的“反击”浅谈国际涉疆舆论斗争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2

从对新疆棉虚假报道的“反击”浅谈国际涉疆舆论斗争策略

符晓波

科技日报社


2021年春耕时节,在国际知名棉产区新疆,当勤劳的棉农正满怀希望种下棉籽之际,一则由H&M牵头的多家国际品牌抵制使用新疆棉花的新闻冲上国内外热搜,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新疆强迫劳动”的无端指责和虚假报道甚嚣尘上,给新疆棉花产业、中国国际形象带来危机。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新疆社会持续稳定向好、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事实置若罔闻,在国际舆论场借“强迫劳动”“侵犯人权”等敏感话题,炮制涉疆虚假新闻,妄图以此推动新疆问题国际化,实现“以疆制华”图谋。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提高我对外传播能力和舆论斗争本领越发重要。

在“新疆棉”国际舆情危机中,中国主流媒体积极策划、多层次、多渠道进行了反击,形成强有力的对外传播矩阵,取得较好传播效果,从中可提炼出一些国际涉疆舆论斗争经验。

西方抹黑“新疆棉”虚假报道始末与特点

3月24日,H&M公司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引发国内众怒。该声明以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强迫劳动和宗教歧视的指控为由,宣布“停止使用”新疆生产的棉花。

作为中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棉花年产量占全国80%以上,当地一半以上农民种植棉花,涉及产业就业60余万人。在此背景下,尽管新疆棉纺产业已实现相当程度自动化,美西方仍借莫须有的“强迫劳动”炒作,实质目的是要借此打击中国棉纺产业。

在这份声明登上国内热搜之前,关于“新疆强迫劳动”“侵犯人权”的虚假新闻在国际舆论场泛滥已久,此次,H&M 的抵制行动试图“暗示”上述报道的“真实性”以此扩大影响。

梳理2020年3月至4月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西方三大主流通讯社就新疆棉花相关65篇报道内容,可总结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新闻焦点高度一致。三大社利用人权敏感话题,统一将新疆棉花遭行业抵制归咎为中国政府的“强迫劳动”,互相援引,形成联动传播效益,以此扩大舆论并引导舆论,在全球范围内“抹黑”中国。

二是消息来源高度集中。相关报道消息源主要来自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及美国极右翼组织的成员郑国恩。其中BCI不过是是行业非盈利组织,要求会员必须使用它们认为符合标准的棉花。该组织凭空捏造新疆“强迫劳动”谎言,使当地优质棉花无法获得BCI许可证,与组织内会员抱团封杀新疆棉花,其背后目的是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而郑国恩更是未曾到实地调研,编造虚假数字炮制反华议题报告。

三是报道失衡严重。这些报道无一例外缺失当事人、中国政府的声音,报道从头至尾都基于虚假报告,通过这些有失公允、严重失衡的报道,再次证明西方媒体在涉华、涉疆报道上秉承一贯作风,不惜违背新闻伦理道德来歪曲事实、丑化中国。

反击“新疆棉”虚假报道的中国声音

新疆棉花登上热搜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积极策划,主动回击,在一个月内刊播系列反击报道,

形成立体全方位对外传播矩阵,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

用事实回应不实报道。舆论热点发生时正值新疆春耕时,各大媒体多路记者分赴新疆南北棉田,报道春耕,其中新华社《新疆棉花机采棉比例已达八成!早就不依赖手工采》《卫星告诉你,新疆棉花生产有多“硬核”》、人民日报微博《不容抹黑!关于新疆棉花的6个事实》等报道客观展现新疆棉田高度机械化现状,使美西方所谓“强迫劳动”的指控不攻自破。

输出观点新闻揭穿美西方不良动机。中国媒体从不同角度发表评论文章,如新华社发布国际时评《不专业,不透明,不独立,揭开BCI真面目》《停止用肮脏的政治玷污新疆纯洁棉花》、环球时报《美就新疆棉冲突反诬中国政府,其心可诛》等评论,有针对性、有理有据揭穿美西方妄图遏制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的不良动机。

评论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武器之一。此次中国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在评论中强化中国视角,评论刊播比重加大、输出观点较多,取得很好的效果。

报道形式融合创新提升海外传播效果。各大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制作短视频、海报、漫画、H5等新媒体产品,创造了多个网络爆款,给海内外受众留下深深的记忆点,使对外传播影响力大幅提升。

人民日报3月24日发起微博话题 #我支持新疆棉花#,借用荒谬拼音首字母(Huahg Miu)与H&M公司名称字母相同,制作海报,构思巧妙、反讽意味十足,一图胜千言。话题和海报发出后,引发大量转发、评论,一批艺人借此发文表态,带头抵制涉事品牌,将此次事件推向舆论高峰。

新华社创意策划沙画短视频《是谁制造了“血棉”?新疆小伙用沙画怒怼西方谣言》经海外线路传播。24小时内全网浏览量达到1.6亿次、转评赞655万次,并获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推特账号转发;新华社通过直播态连线新疆青年与法国作家维瓦斯同屏互动,向世界展示真实新疆声音,播发48小时内全网总传播量超过1亿,被国外媒体广泛转发引用。

此轮报道中,中国主流媒体为中国树立良好形象、争取话语空间,还有很多优秀传播案例不胜枚举。

国际涉疆舆论斗争实践中的几点启示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做好涉疆报道、讲好新疆故事、增强国际舆论斗争能力,能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一步掌握舆论话语权,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一在新形势下,针对美西方反华势力掀起的舆论攻势,做好常态化报道,讲好新疆故事。受意识形态、国情、政治立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西方媒体对新疆甚至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和刻板化印象长期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战等国际形势影响,涉疆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更趋严峻复杂。

日常报道中,常态化讲好“新疆故事”,多反映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与时俱进的生活工作状态,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助于改变其刻板印象。2019年,新华社对外部陆续推出“我在新疆”系列,通过形形色色、各行各业新疆人讲述新疆故事,从侧面回击美西方涉疆不实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上持续发出中国声音,取得很好的国际口碑。

二加强策划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此次,新华社在春耕期发出短视频稿件《新疆棉农使用上千台进口播种机春播》,主动表示许多新疆农民使用美国采棉机约翰迪尔等品牌,阐明以美国为代表的美西方指控“抵制新疆棉”不仅损害新疆棉农利益,同样损害美国大型器械出口商利益。这条稿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即揭露了谎言,也阐述了中方立场和观点,实属对外舆论斗争“小而美”的典范。此外,一些媒体主动起底BCI 组织、揭露郑国恩的罪行,刊播系列深度稿件、评论稿件,从回应虚假新闻到揭露虚假新闻背后动机,并毫不避讳地阐述中方观点,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回击的经验值得总结。

三善于运用新媒体,不断提升涉疆舆论斗争能力水平。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拓展了我对外传播的渠道,解决了中国声音海外发布落地难的问题,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自塑中国形象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都在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平台设有官方账号,成为中国声音直达海外受众的重要渠道。运营好这些账号更是需要媒体人具备融媒体意识、了解西方受众心理和全媒采集能力。

可喜的是,近年来 国内主流媒体主动占领新的国际舆论阵地,不断适应国际化传播技术要求,制作采写了一批接地气、鲜活生动、贴近西方受众的短视频、H5、Vlog等融媒体产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受众,其中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符晓波 20127月至20217月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对外采访部记者。20217月至今,任科技日报社厦门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