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行书种类与技法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高中行书种类与技法特征

贾琦

鹿寨县实验高级中学 545600

摘要:从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演变视角来看,楷书、草书、行书这三类是现代常见并常用的字体,汉字字形从甲骨文一直发展演变到篆书都表现出书写复杂的特征,行书作为楷书和草书的中间体,有着灵活书写的特殊气质,既不似极度正经的楷书,又不似极端狂放的草书,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真正将行书发扬光大的莫过于王羲之,王羲之的名士风流和灵动气质的行书完美融合。本文将着重对高中行书种类与技法特征两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书种类;技法特征;王羲之

行书的应运而生充分验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这一观点,因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出更多种类和激发特征。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字体,同时兼具了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特点,详细来说,行书的种类更具体来说有流派之分,或以王羲之为代表流派,或以颜真卿为代表流派,或以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为代表流派,对于行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行书的技法特征来看,不论是用笔的特点,还是书写结构特点,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书写习惯,因此本文对于行书种类和技法特征展开了重点的研究。

  1. 行书概述

从汉字的历史创造和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汉字字体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再到最后的行书字体,而行书作为一种独立字体而存在,在楷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兼具了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特点,因而又被分为行楷和行草两大类。行书结合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特征,同时有效弥补了楷书难以辨认和书写速度慢等特点,不像楷书那样过于端正,也不似草书那样过于潦草。行书作为楷书和草书的中间体,通常将楷体书写方法多于草法的字体称作“行楷”,反之,将草法多于楷法的字体称作“行草”。因此,行书同时兼具了较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有着非凡的灵动气质[1]

由于行书与八分楷法出现的时间较为接近,因而人们通常将行书当做八分楷法的别支。到了晋朝,王羲之将行书逐渐发扬光大,王羲之将行书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融合,形成南派行书艺术这一流派,王羲之的行书艺术特点既结合了老庄哲学的简淡玄远,又融合了儒家中庸的冲和特点,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行书代表作。晋朝王羲之将行书不断推向盛行高潮,此后不断有更多的书法家对行书的创作进行探索和创新,因而又出现了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以及苏轼创作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等等,这些经典的行书作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审美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行书书写时,要从整体上进行布局谋篇,需要充分考虑到错落大小、字体书写轻重的调整、左右挥洒的力度以及上下文贯穿、整体的协调性等方面,因而对于行书书写笔法、特点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高中生在运用行书字体书写和学习时,需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方面需要楷书的固定规则,主张书写流畅和规范;另一方面需要认真的进行临摹训练,掌握行书书写笔法和成字规律,多加练习,加深对行书书法的理解,同时多以读帖的方式来练习行书,勤于练习,在掌握行书书写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1. 行书种类

首先,从流派类别的角度可以将行书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开创的南派,尤其是王羲之从根本上推动了行书的盛行发展,之后的众多书法家文人无一不受到王羲之行书体系的影响,王羲之创作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成为行书的典范。二是由颜真卿所创的颜派行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王书统一天下的局面,提供了更多面的行书创作模式,进一步推动了行书体系的发展变化,以颜真卿创作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代表典范。三是由苏轼、黄庭坚、董其昌、何绍基等人开创的行书体系,用笔化入行书,不断凸显出行书的风格个个性特征,形成和谐变化的行书内在规律,以苏轼创作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为行书代表典范。

其次,从行楷和行草两大类别来看,行书又有着不同的种类特征。行楷在楷书体势的基础上弥补了楷书过于严肃端正的形态,增添了一丝安雅、灵动的艺术气质,尽管字体笔画不全相连,但字体的气脉相通,相比楷书更显流畅生动,以楷法居多,穿插少量草法构成行楷字体。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甘九日帖》、陆建之的《文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以及米䒥的《蜀素帖》等作品均属于行楷类。行草是在草书体势的基础上弥补了草书过于随意潦草的形态,增强了意态流动的气质,以圆转代替方折,相比草书更加畅达,以草法居多,穿插少量楷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楷书的体势而形成行草。典型代表作品由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十二月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薛绍彭的《上清帖》等均属于行草类[2]

由此可见,行楷和行草同属于行书种类,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绝对的划分界限和标准,行楷类是楷法所占比例较大,而行草是草法所占比例较大,行书书写的收放程度有所不同,需要书写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掌握行书书写风格和规律的基础上来形成自己的行书书写风格。从书写风格特征和其他称呼来看,行书一般也可分为隶体行书、魏体行书、杂体行书、小行书、大行书以及行榜书等多个类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行书进行种类划分,有按照时代风气进行划分的,也有按照审美风格来划分的,而依据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将行书分为原生行书、经典行书、宋元明清文人行书以及篆隶北碑行书等四;类。

三、技法特征

首先是行书的笔法方面,一是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不要求藏头护尾、逆回转出,而是需要顺锋入笔、顺势带出,避免回锋猛顿,通过将笔锋露出,凸显笔势的流畅,既避免行书笔画过直造成的生硬感,又增添了一丝灵动感和艺术感,同时提高了书写速度。二是点画呼应,通过将笔锋突出,形成点画顺势相连,笔画停断而气脉相通的形态,产生明显的点画呼应关系,增添了更多流畅生动的意趣。三是用毫得当,书写行书时需要掌握笔锋书写力度,通常以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力度为规范,按笔得当,对于按笔和提笔都能够灵活控制,若用笔太过则会显得生硬刻板、笔画过直,缺少意趣。同时行笔的速度需要充分与书写人的心情情绪相呼应,保证落笔的生动意趣,做到笔笔送到、落笔有神、收放自如。最后是离方遁圆、运腕得宜,由于楷书的书写特点表现出方多圆少,过于笔直和生硬,因而行书在兼具楷法形态的基础上需要学会顺势转折、方圆并重,将方笔与圆比充分融合。同时,书法的流畅巧妙、方圆笔直在于手腕的力量,确保运腕得宜,在落笔时保证线条书写的表现力和张力,进一步实现大脑与手腕、臂力的协调配合[3]

其次是选帖与临摹,练习行书字体需要在掌握行书书写风格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情绪感受和理解进行临摹练习,部分学生在学习行书时没有真正理解行书的规律和特点,更加喜欢随意发挥,自由书写,从创作本身而言并无不足,而对于行书字体的临摹,缺少一定的规范性。高中学生练习行书字体应当将前人的书写规律和经验吸收和借鉴过来,经过充分融合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书书写风格,提高自己行书技艺水平。学生往往通过字帖来进行行书练习,临帖则是练习字体的常识性内容,在临帖时不仅仅是表面的“照抄”,而是需要进行领悟和理解,通过分析原帖的笔法结构和书写规律,选择合适的帖加以练习,体会原帖的神韵和神采风格,与书写者自身的神采气韵相融合。

结语

行书同楷书、草书一样都是没有绝对划分类别和界限标准的,行书有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特点,与书写人的感受情绪和理解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书写人在掌握书写风格种类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独立书写,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和行书字体,同样属于行书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行书以及行书的种类和技法特征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使得大家对行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鲁大永.从王铎行书条幅《容易语》管窥其技法特征[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 192(05):40-42.

  2. 张传进.行书技法(四)[J].书画世界,2015(04):84-87.

  3. 蒋淳霖.论碑起对行书审美和技法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9,350(06):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