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人的樱花情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浅谈日本人的樱花情结

徐岚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00

1.樱花与日本

提及日本与花,那么必定,绵长的樱花林中粉色樱花随风纷纷扬扬的一景便会首先在脑海中铺开。不论是飘渺神话中神武天皇的曾祖母木花开耶姬,其“木花”之指于樱花;或是众多人气的樱花衍生料理如“桜餅”“桜湯”;或是每年紧跟“樱花前线”的“花見”;又或是流行文化中时常出现的樱花元素如《火影忍者》中的女主角春野樱、中岛美嘉所唱《桜色舞うころ》;再如“花は桜、人は武士”的名言……樱花的魅力已经渗入进了日本社会的各层各面,日本人民对于樱花,似乎总是含着一种摸不清道不明、单纯又复杂的情愫。我因需要,曾搜集了一些关于日本国花的资料,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日本的国花竟然有两种,一为菊、一为樱。我曾想当然的认为,日本国花那肯定是樱花无疑了,可细细想来,日本人到底为何如此喜爱樱花?这种独特又深切的感情是从何时起,有着怎样的源远?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呢?这个已然高出于事物范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的樱花,在日本人心中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2.樱花的起源

2.1 樱花的来源与发展

樱花,是蔷薇科樱属几种植物的统称。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唐时期,人们已普遍将其栽种在私家花园中;盛唐时期,樱花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但同时根据调查,日本是有属于当地的本土樱花如大岛樱、大山樱的。

樱花含苞待放于奈良时期(710-794)。樱花虽拥有久远的历史,在远古时期,樱花盛开即为田神到访之意,象征着春天的美丽繁荣与收获,虽与日本的土俗文化相连,但樱花并不是最早受到日本人推崇的花。与中国诗经相似的《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多数为奈良时期的作品,而其中有咏梅歌118 首,咏樱歌却只有42首。在奈良时期,上层社会有“梅花奈良”一说。后人在评价《万叶集》时说:“忠怨尤霹雳,诚感唯梅花。”在中国属于“万国来朝”,日本全力向中国学习的时期,其审美与赏花的趣味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樱花虽初露风采但不及梅花也似乎并不奇怪。

樱花初露芬芳于平安时期(794-1185)。在这一时期,随着唐朝的影响逐渐力弱,日本本土在经由奈良时期已经充分吸收的唐朝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开始结合自身进行改造与发展,在文化上进入了“国风时代”。此时不得不提的一书为《古今和歌集》,它出世于平安时期,收入和歌逾千首,风格较之《万叶集》更为纤细,富有和风。《古今和歌集》中樱花取代了梅花,走向文化中心成为当时更受人推崇的审美对象,如中纪贯之的和歌写到“山桜霞の間よりほのかにも見てしひとこそ恋しかりけれ”;而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亦是以花喻人,书中紫姬一生便如樱花中的“八重樱”般绽放又凋零;除此之外,在政治上风向亦有很大转变,据传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便是 由9 世纪嵯峨天皇(809-823在位)主持举行的。平安时代,正如遣唐使的废止、假名文字、国风文化兴起取代唐风文化等所显示,日本本土文化的意识已经觉醒,而从梅花到樱花的转变,与其说是对花的审美意识的转变,不如说是日本本土自然与文化受到了人们的珍惜,开始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樱花所包含的“民族性”也自是水到渠成了。

樱花绽放于幕府时期(1185-1867)。在幕府时代,武士道精神是不得不提的。日本自古便有“花は桜、人は武士”的名言,以“忠君爱国”为内核的武士道精神在幕府时代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日本近代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篇首写道;“武士道与其所象征的樱花一样,为日本这片土地所固有的奇葩。”虽然在言武士道,却同时反映了他的“樱花观”,即樱是武士道的精神。武士道的奇葩之处在于它一反世人的“渴生”而是“崇死”。武士道的核心在于绝对的对于“上”的忠诚与对于“下”的尊严,这种精神的极致表达便是死亡——将生命交予集体,寓意忠诚;从容舍弃生命,寓意气节与荣誉。樱花只看一朵时似乎素朴,花型小巧色调单一,本身具有日本人推崇的“清寂”之美,而开放时一片樱花林所带来的灿烂壮烈,也贴合于日本的集团意识;纯洁的樱花在最绚烂时纷纷扬扬凋零,没有一丝游移,也正是生之绚烂与死之壮烈的体现。

2.2樱花与“无常”

前言有提,平安时代人们的审美对象由梅转为樱,有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追寻,那么樱花是从何贴合了日本本土的审美意识呢?这应与日本的“无常观”分不开。

无常观来自于佛教,指世事无常、人生无常、万物无常,世间一切都处于瞬息万变中,一切皆无定数。日本为岛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常年多发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等突发性危机,这在磨练日本人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意识里铺上了一层“世事无常”的底色,这使得无常观在日本民族意识里深深扎根,早在 8 世纪末,《万叶集》中就已经开始呈现日本人的无常观:“小船划过,水痕随之消失,世间无常。”而樱花在绚烂时期纷纷凋零,正是契合这一“悲”与“美”的观念。但相较于佛教的向往来世的悲观消极色彩“无常”,日本现代的无常观念是还带了一些对当下的敬重,如“一期一会”所体现,因为一生一次,所以珍重。同理,因为转瞬即逝,所以樱花的美丽更加决绝而绚烂,震撼人心。

日本有民谚“樱花七日”。即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 7 天。当樱花盛开时,细看一朵花儿,似乎无色般质朴,但日本的樱花没有孤零零一株开放的,从来便是绵延一片的樱花林。开放时,樱花林附近一切都渲染上了云雾般的粉白,盛大而无做作、淡薄而使人震撼。在樱花最是繁荣的时候,一夜之间又会如雪般随风凋落,飘落的花瓣纷纷扬扬,无限凄美。这种美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也因此,日本人更爱樱花。花开时美,花落时更美,这贴合与日本人的“无常观”。本居宣长针对《源氏物语》作评时,提出了作品中“物哀”之说,即是受万物虚幻无常的触发,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油然而生的情态,也有“感物心叹”之说。这种樱花凋零所含的悲与美的“物哀”之感离不开“无常观”。

3.樱花情结

明治后期的诗人大町桂月有言樱花“其色淡红无造作态,突然开放而后转瞬无所眷恋的凋零,群树齐生,满山皆花蔚为壮观。若论日本国民之特质,淡泊恬然,达观慷慨,不畏生死,非个人而依整体抱团方显强大,因而断言樱花是日本国民之表象也”。樱花从古时,因盛开在春时,与农耕相连,代表着丰收与繁荣,被人们敬畏;至平安时代,不论是本身所具有得素朴淡泊之美,或是所蕴含的爱情纯洁之意,或是盛开繁荣热烈之美、转瞬凋零之凄美等,樱花逐渐被人们深切感知,文化色彩逐渐贴合人性;至江户时期,樱花观基于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人的无常观意识相契合,为生命盛开与凋零间的感慨与叹惋更添悲壮。人们赏樱花时,不仅仅赏其形之美,更欣赏它所承载的日本历经千年沉积的文化内涵,并于不知不觉间也移情于樱花,将自己感同身受于樱花。日本人的樱花情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流淌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里。

参考文献

  1. 谢东良,孙璐.日本樱花文化中的“无常观”探微[J].明日风尚.2017(11)

  2. 李婉逸.武士道与日本人的樱花情结[J].青年文学家.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