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学特征;诊断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指在患者胃肠道中出现的间叶源性肿瘤,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的遗传性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较为独特。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医务人员发现这种疾病的形态学具有多种表现,所以在以往的诊断中,很容易将其误诊为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1],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诊断结果受到影响,故而医务人员在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选择准确的方案判断患者的病情[2]。在近年来临床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免疫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技术也在日益成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而为了系统性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理特征,并研究其免疫组化反应,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和参考,使患者的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3]。本次研究中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良性肿瘤组(n=40)中患者(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区间值为39-81(65.9±4.6)岁,恶性肿瘤组(n=40)中体检者(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区间值为36~75(64.6±5.4)岁,交界性肿瘤(n=40)中体检者(男:20例;女:20例),患者年龄区间值为35~76(63.4±4.9)岁;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患者资料符合实验标准;患者知晓自身资料被调取可能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可接受后续的随访调查。
排除标准:患者入院时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基本资料不满足本次实验要求;患者由于主观因素可能无法进行后续的实验调查或参加后续随访。
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资料由数据统计人员录入Excel表格进行对比,确认两组患者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采用超声检查、内镜检查、CT检查,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设置。
而在对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学检查时,医务人员需采用4%甲醛对样本进行固定,并借助脱水石蜡对其进行包埋,随后进行相应的染色以及病情判断,确认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按要求对患者的肿瘤性质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各项数据采用T、X2进行判断,具体数据获取应用Excel表格记录,并采用spss 2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最终值与P值关联,借此评估患者的基本资料可行度。
1.4 评价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对患者的肿瘤性质进行判断,并确认患者的临床症状。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肿瘤病理学特征对比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患者进行病情判断时,患者的发病部位均存在于患者的胃部、小肠、肠系膜、腹膜后、结肠、直肠等。三组患者的发病部位均未见明显差异。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同样无明显差异。
2.2 三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对比
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指标对比
组别 | 肿瘤直径 |
良性组肿瘤(n=50) | 2.26±0.32 |
恶性组肿瘤(n=50) | 8.61±0.98 |
交界性肿瘤(n=50) | 4.51±0.59 |
T | 9.1789 |
P | 0.0000 |
2.3 三组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对比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针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来说[4],若患者不存在特异性的症状,患者呃临床病程大约为几天甚至可以延长到20多年,但针对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患者的病程往往不会超过几个月,一般情况下来说,早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良性患者为主,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而在对患者的肿瘤位置和大小进行判断时,医务人员确认患者的病情未见明显的症状表现[5]。仅能够在诊断结果中发现大多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出血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可能还会伴随存在吞咽障碍的病理特征,而在临床实验研究中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入院后的就诊原因主要以胃肠溃疡穿孔为主,而如果患者此时已经病情发展至这一阶段,则患者局部复发的可能性则会随之增大,并且患者也存在腹腔种植的风险,而这一阶段的患者主要存在腹痛、包块和出血的病理症状。弱患者的肿瘤在腹腔存在波散现象,则患者也会合并腹水合并症[6]。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鑫,殷平,陈琪琪,廖洪锋,Annie S.Hong. 132例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03):585-593.
[2]李军,蔡航航,王渝.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34(08):834-839.
[3]王帆荣,陈芸,李梅,赵艳红,张丽娟. 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09):1022-1025.
[4]王帆荣,陈芸,赵艳红,张丽娟.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度分级的影响因素[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04):748-753.
[5]张文迪,娄丽萍. 胃肠道间质瘤KIT/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6(06):492-498.
[6]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分析[J]. 胃肠病学,2016,21(07):39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