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景观文化研究
付佳琳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摘要:清代皇家园林是园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昭陵是清朝帝王皇太极的陵墓,也是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清朝陵的总体布局不仅吸收了中原帝王陵的大量文化,而且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风格。本文总结了其文化特征,使其精神得以传承。
关键词:北陵公园、清昭陵、满族文化、陵寝园林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现有的探究清代皇家园林的资料中,包括了各个园林的历史演替的探究,风景园林造园手法的探索,以及叠山与理水的方法、山石与植物的艺术、建筑和空间的营造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而其中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江南园林造园手法的借鉴与运用,而对于满族文化在清代皇家园林造园中的作用的探讨却几乎无人问津。由于清代皇家园林的建造者身为满族人民的特殊性,他们在修建园林时必定会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渗透。
1.2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没有从传统的对清代皇家园林的研究方向入手,而旨在探究满族文化对清代陵寝园林产生了什么影响。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予满族文化新的能量,使其精神得以传承。同时推古及今,将满族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之中,突出民族特色、彰显地域文化。
1.3满族文化及对园林影响的研究现状
现今对满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起源发展和在文学、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如何在现今社会中保护与发展满族文化。期刊论文中有文献研究了满族文化对于建筑影响化及对于沈阳园林的影响。翁杨的《满族文化对传统建筑及内部格局的影响》文中探讨了满族特色建筑的发展演变,清代建筑的各个类型,及满族文化的影响如何表现在建筑形式中,具有参考价值。
2.清昭陵风貌概述
盛京昭陵位于盛京古城以北约十里处,它是清初最大的皇家陵墓,也是最完整的一个。它始建于清代崇德八年,建成于顺治八年。昭陵依山傍水,建筑规模宏大,陵寝内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皇家陵寝园林的宏伟、壮丽之势。
3.景观文化分析
3.1清昭陵的总体构思
由于生产力的长期不发达,人们总是幻想有一个超越自然力的神主宰世界,认为死亡是灵魂与身体分离,仍然过着一种活的生活,就逐渐产生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皇帝的坟墓也遵循了这个想法。因此,每一个朝代都根据自己的生活水平,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来规划和设计陵墓。昭陵也吸收了这种陵墓文化,是当时沈阳市的一个缩影,它也是基于前朝和后朝的空间布局,真实地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3.2清昭陵的选址
选陵址是修皇陵的首要条件,但清昭陵却偏偏选择了一处并非是“风水佳域”之地,表明还有更为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对陵址的选择,那就是“八旗制度”。
八旗中的每一条都有自己的旗帜颜色,这是从五行相互制约的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根据《八旗通志第一辑》记载,八旗分为两翼,左翼镶嵌黄、正、湘、正蓝;右翼是黄色,红色,镶嵌着红色和蓝色。命令是从北到南再到左。两条黄旗在正北;两条白旗正东,金被木夺;两面红旗正西面,火胜金;两条蓝色的旗帜正南,水比火好;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靡六师,或夜行则黑色难辨,故以蓝代之”,可以看到八旗各自领地方位,皇太极属正黄旗,其昭陵位于铁岭大道以西的正黄旗境内,符合八旗制。虽然沈阳还有很多风水宝地,但在八旗制的限制下,昭陵只能选择此地。
3.3清昭陵总体布局中的文化特色
3.3.1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关系
昭陵以新开河北岸的夏马碑为起点,沿轴线纵深方向序列配置下马碑、华表、等一系列小品。陵寝的主要建筑一律坐北朝南,地宫即坐落在中轴线的北端;其他附属建筑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使整体布局均匀。从轴线南端到北端,空间的组合上以院落作为单位,由疏朗到紧凑。从新开河北岸下马碑到正红门可作为陵寝的引导部分:一条南北走向的神道空间层次较少,通过设置石雕刻、石牌坊与神桥来对气氛加以调节;从正红门到棱恩门是陵寝的过渡部分:神功圣德碑亭居中设立,两侧的石像生与油松林的拱卫使之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满足了风水中神道不准被一眼望穿的规定,绕过碑亭,几座低矮的朝房与高耸的隆恩门强烈对比,穿过狭长的隆恩门洞,便来到整个陵寝的高潮部分:院落较为宽敞,其北面是一座须弥座,隆恩殿设立其上,并与东西两配殿成一组合,衬托出隆恩殿的重要价置,城墙渲染出了祭祀的氛围,隆恩殿后空间局促,低矮的石五供反衬出了明楼的巍峨高大,自月牙城后便是整个轴线序列的终结:宝城、宝顶,在树林茂密的隆业山的衬托下,更显寂静。整个轴线的序列有张有弛,随地势变化有层次、有节奏,既有很强的整体感,又有机地融人到了自然环境当中,营造出了帝王陵寝应有的氛围。
3.3.2独特的“建城”思想
纵观清昭陵的总体布局,其外围设有一圈红墙,墙内遍植松柏,内为一方城,四周建高达五米的青砖城墙,墙上有难谍及女墙,前设隆恩门,四周建角楼,应该说,这种格局与建筑形式,让人感到它不仅仅是一座陵寝,更像是一座城池,昭陵与将封建帝王陵寝的形制与封建城堡结合起来,由此构成出了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陵寝形式。
昭陵在建城理念下形成的陵墓形态,一方面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中国传统陵墓礼仪文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长期战争下形成的强烈的自卫心理。
3.3.3满族梯形空间形式的运用
通过对清代昭陵整体布局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昭陵几座重要建筑前有一个梯形的空间,南宽北窄。按照常理,在传统的皇宫陵园建筑中,建筑布局应与中轴线平行或垂直,不应出现这种不规则的空间布局。然而,在沈阳的皇室建筑中,这种“梯形”的空间形态多次出现。究其原因,是满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梯形”空间的一种偏爱。
《清文鉴》狩猎条中记载了以一固山组织为狩猎单位的具体情况,其所属的五个甲喇在围猎中的队形即左右围端甲喇,整个围猎队型呈网袋式,这是满族集体围猎的标准队形。满族人在长期狩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经验结晶,直至后期演变并应用在了八旗的军事行动中。
由此不难推测,不论是网袋形还是箕掌形,都是满族人源自生产活动并逐渐认同的空间模式,这种布局形式经过转译,应用到了建筑的布局中,即形成了后来的梯形空间。梯形空间是满族特有的布局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王钟翰.满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54.
[2]罗哲文著.中国帝王苑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李凤民编著.话说昭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4]沈阳一宫两陵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沈阳昭陵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5]陈伯超,朴玉顺等著.盛京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张健,李萌,李竞祥著.盛京园林的形成与发展[M].沈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张健,黄星唯,李萌.清代沈阳地区园林历史研宄初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61-465.
[8]张健,李萌,汤研.清前期的盛京园林景观建设[J].古建园林技术2016,(3):28-33.
[9]司高玮.满族文化对清代皇家园林营建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付佳琳(1997.5—),女,汉族,籍贯:辽宁抚顺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风景园林,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