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体学视角,浅谈《蒹葭》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立足文体学视角,浅谈《蒹葭》教学

吴娴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264001

作为一类表情达意、明志抒怀的文学体裁,诗歌能用精炼简短的言语,栩栩如生地再现诗人的生活年代、社会体验,利用赋有节奏和韵律的诗句,真挚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者读来朗朗上口。谈及诗歌这类文学体裁的起源与发展,就不得不介绍《诗经》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就是《诗经》,汉代刘向整合收录成另一部诗歌总集《楚辞》,这是继《诗经》后诗歌又一新的发展。随后,因社会生产力、宗教、文化的发展,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丰盈,诗歌也得以蓬勃发展,分别在不同时代,出现了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和新诗等。本论文选择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蒹葭》一文,通过分析诗歌的基本特征,将诗歌基本特征与《蒹葭》教学设计相结合,以诗歌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蒹葭》进行文本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诗歌通过无可比拟的表达情思的方式,高度精炼简短的句子,大概况、综合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诗歌篇目,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审视得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从不同侧面反映得出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直白而鲜活地告诉读者应该怎样认识作品所处年代的生活状态,教导读者应该怎样认识社会生活,怎样创建美好生活。通过剖析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社会时代的更迭,清楚社会历史问题,了解、适用、改善社会环境,储备社会知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中有许多讲述爱情的篇目,有甜蜜幽会、有亲昵春游、有长辈干涉、有为爱反抗、有求爱不得、有苦闷失恋……无论是何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都能表达劳动人民纯洁、健康的思想感情,读者读来能够受到诗歌主人公诚挚爱情的鼓舞。

诗歌篇幅短小,多五言句,这是由诗歌体裁格式所决定的。由于诗歌诗句数量受限,诗歌不会像小说、散文类文学作品用大量语句词汇表达主题、抒发情感,这就要求诗歌语言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这也是诗歌相较于其它文体类作品的突出艺术风格。在讲授《蒹葭》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句式内容和结构特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发现诗歌分为三小节,每一小节都呈现四言诗句和五言诗句,但以四言诗句为主,学生还发现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内容只有几个字词的变化,语文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后,告知学生这一文体特征称之为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委婉深长的韵味。语文老师截取《蒹葭》全篇重章叠句的一个片段,带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一起感受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吟咏的艺术风格。朗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读法指导,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例如《蒹葭》一文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主人公逆流而上寻找伊人,因寻途是艰险的、漫长的、高陡的、曲折迂回的,所以要读出主人公上行吃力的感觉。而对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部分,因是主人公顺流而下追寻伊人,可以用轻快的语气读,读出主人公对伊人的期待与憧憬,读出心之所向的情感。

节奏整齐划一,富有音韵美是诗歌的突出艺术风格。谈及诗歌中的节奏,就是指诗句中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音节停顿,也指流露情感所用语气语调的顿挫抑扬、缓急轻重。这就构成了诗歌节奏的外表和内涵所在。节奏外表多指诗歌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节奏内涵则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具体情思感受。只有将诗歌节奏的外表和内涵相统一,诗歌才会流利晓畅,节奏鲜明,情感热诚,给读者以音韵美的体验。顿挫抑扬且协调一致的声音就是说音韵。创作诗歌和品读诗歌,必须要了解一点音韵知识,这是作者和读者应具备的必备素养。学习诗歌的基本音韵知识,首先要分清楚诗歌节奏、音律、韵脚、叠韵等要点;其次是熟知格律诗的平仄条件,尤其是在诗歌中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音的地方。当下,虽然旧体诗词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新体诗歌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根本性突破,但是,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自始至终都是诗歌音韵美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其音韵的优美、韵律的和谐,是其它任何一种文体类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蒹葭》这篇诗歌,重章叠句是其音韵美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诗歌还有哪些特点能够体现它的音韵美?通过学生仔细观察文本和语文老师点拨启发,总结得出:诗歌三小节句末分别押ang韵、i韵、i韵。句末押韵和重章叠句共同构成《蒹葭》的音韵美。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歌中的“意境”,是指在客观事物(景物)中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道理,营造景中有情、情依于景的艺术境界。意境是通过具体意象描绘出来的,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对具体意象进行描写,读者一边读一边联想想象诗歌中的景色,由此在读者脑海中留下诗歌的意境美。在讲授《蒹葭》的意境美时,语文教师首先进行范读,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诗人具体是如果描写这些意象的?这些意象共同构成诗歌怎样的意境?明确: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描写了茂盛的、飘忽不定的芦苇;晶莹的露珠凝结成霜后又慢慢消散;悠悠河水承载着追寻主人公的小船;逆流而上、顺流而下追寻伊人的主人公;忽隐忽现、若即若离的美丽女子;正是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蒹葭》飘渺、朦胧、淡雅的意境美。

诗歌作为一类主情造意的文学体裁,表达情感是诗歌的内涵体现。而情感美是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脱离情感美,就不能赏析一篇诗歌好坏与否,流传千古的诗歌必定是饱含充沛情感的诗歌。诗歌通过优美的韵律、生动的语言,或是直抒己见、或是借景抒怀、或是托物言志,借此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这种感情可以是慷慨激昂、可以是温柔和顺、可以是愁闷忧郁、可以是旖旎缠绵……无论是何种感情,诗人只要通过诗句真诚热切地表达,就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就能理解欣赏诗歌的情感美之所在,得到情感美之熏陶。在讲授《蒹葭》情感时,语文教师先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主人公苦苦寻找伊人,伊人在哪里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语文教师继续追问:《蒹葭》句式十分整齐,以四言句为主,前三句是四言句,为什么后三句多加了一个“宛”字?前后诗句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呢?语文教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得出:前三句因主人公刚刚开始寻找伊人,心中充满期待与憧憬,对接下来的寻途是否艰难险阻尚未可知,此时主人公坚信自己能够找到伊人,所以用了表示肯定语气的在字句;而后三句中的“宛”字是好像、仿佛的意思,有猜测、犹豫之意,因主人公历经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追寻伊人的过程后,迟迟没有寻得主人公的身影,主人公此时陷入了迷茫状态,主人公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失落之情;告知学生《蒹葭》的情感变化是从期待到迷茫。

诗歌除了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之外,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味”。这一味道美就好似热茶中的香醇清雅,烈酒中的佳酿醇厚,美食中的芳香四溢……通过反复朗读和鉴赏分析诗歌,我们就能品味出不同诗歌它所独有的味道,给读者以身心鼓舞。语文教师教授《蒹葭》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之后,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辩论赛的环节,男同学代表正方,女同学代表反方,辩论主题是:主人公所追寻的伊人仅仅指美丽的女子吗?经过激烈辩论后,正方陈述观点:《蒹葭》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应该将伊人解读为美丽的女子;课文注释对伊人的解释就是美丽的女子,因此他们持肯定态度。反方同学进行辩驳:伊人忽隐忽现、若即若离,迟迟没有展现自己的真实身影,也没有具体所指,可以把伊人解读为一切美好的化身;距离产生美,伊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构成主人公想要永远追寻的心绪与情节,因此她们持反对态度,伊人不仅仅是指美丽女子。学生发言之后,语文教师补充,《诗经》是想象力的时代,爱有多远,想象力就能走多远;《诗经》是勇敢的时代,爱有多深,勇敢就有多大。古人在《诗经》中歌唱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望、对英雄的崇敬、对道德的敬仰……因此,可以把伊人解读为是我们的目标、梦想和希望。通过分析伊人的深层次内涵,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更好地感受《蒹葭》独有的诗味。



作者简介:吴娴(1998-),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岛,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