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市 200090
摘要:同样的文章,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各不相同。这里面原因很多,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原文的理解,又可分为基本语义理解和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两个层面。本文着重讨论前者,即基本语义理解的问题。
关键词:汉译日;基本语义;语境意识
一、序言
如果说日汉翻译中存在着原文理解问题,大概不会招致异议。然而如果说汉译日中也同样存在着原文理解问题,恐怕不少人会不以为然。中国人哪有看不懂母语的,最多是偶尔碰到几个专业术语或生僻词而已。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然没有不会母语的,但是,对母语的理解、把握程度又因人而异,不可同日而语。同一篇文章,在初通文墨的人眼里和学富五车的大学者眼中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双方的理解往往会有云泥之别。翻译也同样如此。同样的文章,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也会各不相同。这里面原因很多,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可分为基本语义理解和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两个层面。本文着重讨论前者,即基本语义理解的问题。
二、翻译中的基本语义理解
首先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句。
例1:“下雨了!”
例句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不过,它没有任何背景提示。翻译时,译者只能先去设想、扩充它的语境,然后再能动笔。当然,设想的语境不同,译文也就不同。
译文1: 雨が降ってきました。
译文2: 雨が降り出した。
译文3: 雨が降りました。
译文4:雨が降っています。
译文1是指天开始下雨,强调的是结果。译文2也是说开始下雨,强调的是始发性。译文3是过去式,译文4为现在进行式。如果把语境设想得复杂一点,译文就更多了。
译文5: 雨っ!
译文6: また雨に降られる!
译文7: よく降ってくれた!
译文8:本当に雨に恵まれるなあ!
译文5表达的是惊讶,不过,是喜是忧,还要根据译者设想的语境而定。译文6则是被雨淋怕的人在表露不满。译文7、译文8则是出自喜欢下雨的人之口。当然,如果再进一步设定语境,设计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性别,自然还会有更多的译法。
再看一个没有上下文的孤句。
例2: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
这句话看似极其简单,其实不然。把它放进不同的语境,它就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下面的a~g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语境下各自的特定意义。
a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这么说)
b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确实没这么说)
c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是这么暗示的)
c1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是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没声张)
c2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是偷了我的钱,但是我没有批评她这一点)
c3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没有偷钱,可有人说我造她的谣,我予以澄清)
d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偷了)
e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她对这钱做了某些事)
f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人的钱)
g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话语重音的改变也可以提醒听者去注意特定语境下的话语意义。就这个例句而言,每改变一次重音,实际上等于重新设定了一个语境。语境一变,意义当然跟着改变。不过,c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些。单纯地重读一个“说”字,仍有可能产生多种意义,需要进一步设定语境,以确保理解的单一性。以上的的十种解读如果从理解的层面进入表达的层面进一步探讨的话,当然还会有更多的译法。
译文a 彼女が私のお金を盗んだと言った人は、私じゃない。
译文b 私は、彼女にお金を盗まれたとは言っていないのよ。
译文c 彼女にお金を盗まれたということを私は口には出さなかったけど、
译文c1 彼女にお金を取られたことを誰にも言わなかった。
译文c2 僕のお金を盗んだことで、彼女をたしなめたりはしなかった。
译文c3 僕は彼女にお金を盗まれた噂をしなかった。
译文d お金は盗まれたが、彼女だとは言わなかった。
译文e 私は彼女にお金を盗まれたとは言わなかったが、……
译文f 私のお金は、彼女にとられたとは言わなかった。
译文g 彼女が私のお金そのものを盗んだとは言わなかった。
例3: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大海就是我故乡,
海边出生,海边生长。
译文1:幼いころ、母は私にこう言った。
大海は私の故郷と。
私は海辺に生まれた、海辺で成長した。
原文摘自“大海啊,母亲”这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基本上可以说妇孺皆知,在理解上不应该有困难。但是,原文里还是有“机关”,稍不留神,便会掉坑。比如上面的译文1在理解上就存在很大问题。“大海は私の故郷と”一句中的“私”,根据上文,应该是指母亲。但是,又因为此句句末的格助词“と”已表示直接引语到此结束,那么,下一句里的“私”就变成歌唱者自己。结果,短短的三句歌词中,主要人物“我”已发生了质变,造成听者的理解混乱。
那么,这几句歌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初看起来,似乎不成问题,细细想想,又不那么简单。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原文。第一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后面打的是冒号,但是后两句没有加引号。因此,从语法上讲,第二、第三句是第一句的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就有可商量的余地。因此,歌词里的“我”就有两种理解的可能。第一种是指“妈妈”本人,她在讲自己的经历;第二种则是“妈妈”的小孩——歌唱者本人。如此一来,译文也就有了两种译法。
译文2: 幼いころ、母は私にこう言った。
大海は私の故郷、
私は海辺に生まれた、海辺で成長したと。
译文3: 幼いころ、母が教えてくれた。
大海原がお前の故郷、
海辺に生まれた、海辺で育ったと。
译文2是在修改译文1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的是母亲自己的事情。译文3则是把原文第二句、第三句当作一种转述,讲的是歌唱者本人的故事。从字面上看,“我”变成了“お前”,但实质上日文的“お前”就是中文里的“我”。如果继续围绕“我”的两种理解进一步做文章,当然还有很多译法。
译文4: 幼いころ、母は私にこう言った。
大海はお前の故郷と。
私は海辺に生まれた、海辺で成長した。
译文5: 幼いころ、母が教えてくれた。
大海原が私の故郷、
私は海辺に生まれた、海辺で育ったと。
译文4第二句中的“お前”和第三句中的“私”都是指歌唱者。只不过前者出现在直接引语中,需要在理解时转换成“私”罢了。译文5又演变成母亲的自述,谈她自己的经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理解的层面看上面的译文除译文1以外都可以成立,不过,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们之间还是有优劣之分的,比如译文4就非常别扭。但是这个问题超出了论题的范围,本文暂不做讨论。
三、结束语
以上就汉译日中对原文的基本语义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作为翻译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对原文完全到位的理解与把握,然后才可以走向深层次的理解层面。无论在哪个层面,都必须记住一个原则:即任何层面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离开语境,再好的理解也成了空中楼阁、水中浮萍。可以说语境是决定语义的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高宁.语境与翻译用语的选择——以汉译日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4).
高宁.顺译三条件──以汉译日为例[J].外语研究,1995(2).
高宁.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作者简介:臧昉(1981-),女,汉族,上海人,上海电力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