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卯峒司志》抄本考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 [康熙 ]卯峒司志》抄本考略

彭余焕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1


摘 要:通过对《[康熙]卯峒司志》的研究分析,梳理其编纂经过及版本流传,归纳分析其主要内容及体例特点,阐述其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及科学价值。

关键词:《[康熙]卯峒司志》 内容体例 价值探析

《[康熙]卯峒司志》五卷,清向舜修,清向子奇纂,清宣统二年(1910)抄本。向舜,字孝先,卯峒土司末代安抚使。向子奇,曾任卯峒安抚司权司中军。

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 的理念体现出土司制度遗产的特殊价值。湖南永顺 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 屯遗址将在2015年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土司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研究土司制度遗产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在研究土司历史文化及其遗产过程中,除《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实录、地方志、族谱等资料外,专门记录土司历史、世系、风习等土司志显得更为集中、更有价值。专门记载土司社会的土司志有《蛮司合志》、《白山土司志》、《卯峒司志》等。卯峒土司“东连南楚,南界西蜀”,位于鄂西、湘西、川东诸土司环绕地带,该区域土家族广泛分布,“东连永顺司,地名渔例坡、那几铁,西南抵酉阳司分水岭、猫儿坡、洗多峡、干溪,北抵大旺司夹牛洞。”多为今来凤县区域。

一、成书过程

卯峒土司设置于元末,自向贵什始,实行长门长子替袭。向舜正式袭职之前,因年幼由其叔父子藩代理司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向舜袭职后,发起纂修是志,其胞叔子奇“姿性灵敏,积学有年”,遂委其为主笔,另延其堂叔向从清秉笔赞襄,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成书,未付梓,仅抄录两套,向舜、向子奇各存一套。清雍正十年(1732),续补图、记之后,其书粗成,惜未付剞劂,后几经辗转,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卯峒土司十四世孙向正彬到武昌看望向舜次子向执中,执中病危又无子嗣,遂将《卯峒司志》书稿托付给向正彬,惜“图”、“记”概已残缺,仅存目录。清嘉庆十三年(1808),向正彬主修卯峒《向氏族谱》,为保先人轶事不至湮没,将志稿残本附于族谱之末,惟山水四时各景略有增补。是志由来凤县博物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中访得,故《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均未著录是志,

二、志书内容及体例特点

是志为记录土家族土司的专门志书。志前未列纂修人员,亦无《凡例》,卷首列序言5篇,分别为康熙五十八年卯峒安抚使向舜、代理卯峒司事向子藩、权司中军向子奇、庠生向从清所写《卯峒司志序》,介绍了编写缘起、纂修经过以及赞襄人员;另附嘉庆十三年向正彬《抄录卯峒司志序》,阐述了志稿的流布情况及“录附谱末”之缘由,末署“宣统二年庚戌岁六月下浣日十八世孙向贤宗耀廷氏抄”。

志分六卷四十八目,第一卷疆域志,下列界址、衙基、古迹等9目;第二卷物产志,下列谷类、瓜菜类、果类等9目;第三卷建置志,下列分设各房、司内五营、司属头目等11目;第四卷学军志,下列司城学舍、各峒学舍、兵农等7目;第五卷敕赐志,下列牌坊、职衙2目;第六卷文艺志,下列广垦植示、学校序、广脩学舍告示等10目;另附雍正十年续纂图记,惜有目无文。全书总约一万六千字。内容方面,各卷繁简不一:详者如艺文,所占篇幅近半,收录描述当地诗词达六十多首,有律有绝,还有部分集唐诗,所填词牌有“月华清”、“天仙子”、“鹊桥仙”、“踏莎行”等共二十种,是为卯峒土司的文献专辑和典章制度的原始记录,对于研究土司制度和土家族历史,具有极具价值;其余各卷则多为简述。全书总体记载简略,层次简单,卷下设目,一目了然,便于查阅。是志尤重土司政治,军事方面的内容记述,特别是对土司政体的记述比较详实。明初卯酮土司“除敕设流官经历,并附庸百户外,分建新寨 、江口二峒连司长官 ,设立五营七甲及总理 、金事二员 ”。正统后,“添设前 、后 、左 、右 、中五营 ,各营设总旗 、 旗长 、旗鼓等职。同姓分为十二房,房设金事、巡捕 、署事 、马柞等官。司内设权司、护印二员,辕门外设七姓把总。自后,代因其职 ”。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农合一体制。“唯农力墙穑,兵则捍卫,分之为二,合之则一。盖司内之兵农异名,而实同者也。有事则荷戟以从,无事则务农讲武。其殆则效夫者寓兵于农之意焉。”使用的兵器,有子母炮、和唐炮、拐子抢、手枪、排枪、长把刀、夹把刀、腰刀、弩、箭、生皮盔、生皮甲等,记载详细。

三、价值探析

是志修于康熙五十八年,正处于雍正年间大规模“改土归流”前夕,经该志不仅可以了解卯峒土司的历史、政治、疆域、军事、经济、对外交往、教育、社会生活等相关情况,同时也可以补充和佐证西南土司资料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卯峒土司可靠资料。通过《卯峒司志》可以从多侧面了解卯峒土司的社会状况。卯峒土司是一个小土司,《明史》无记载,《清史稿》记为长官司,寥寥数语。通过《卯峒司志》可了解卯峒土司多方面情况。首先,对卯峒土司疆域的记载,该志明确了卯峒土司东西南北具体边界;其次,对卯峒土司衙署建造及迁移情况的记载,记载了卯峒土司四处衙署的详址;第三,列举了卯峒土司辖区著名古迹;第四,记载了辖区内的各种物产; 第五,记载了卯峒土司各房及各营的设置概况,从中可以窥探卯峒土司的政治、军事及管理结构,详录新设的农官一职,说明卯峒土司对农业的极端重视;第六,记载了卯峒土司移民安插情况,对安插到辖区的人名、地名做了详实的记录;第七,记载了司内学舍情况;第八,记载了卯峒土司兵农合一的管理方式,以及兵器的名称;第九,记载了卯峒土司民风、婚丧等社会风俗;第十,记载了历朝对卯峒土司的赏赐情况;第十一,《艺文志》部分收录了《广垦植告示》、《广修学舍告示》、《学校序》、《等级仪制告示》、《分房除弊告示》等,这些告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第十二,收录了61首诗词,主要描写当地山川形胜,对了解卯峒土司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另外,《卯峒司志》详细记载了司内各级属官和内部等级制度。据《卯峒司志》载:司属官设立经历一员;司属头目:护印一,权司一, 总理一,中军一,五营总旗各一,旗长各一,旗鼓各一,农官一(新设),千总、把总没有固定名额;二房头目:佥事一,巡捕一,署事一,马杵一;三房头目:巡捕一(新设);新寨头目:峒长一,长宫一(新设);江口头目峒长 一;覃家营头目:峒长一,署事一,农官一;截道河 头目: 团总。内部管理结构十分清晰,职责明确。《卯峒司志》关于土司内部官职的设立和管理的记录,为研究土司社会内部管理的重要参照。

《卯峒司志》是专门记录土司的志书,从编篡体例看,既参考了其他地方志之体例,亦别出心裁。首先,该志谋篇布局简而有序。《卯峒司志》第一次编篡分为六卷,即疆域志、物产志、建置志、敕赐志、学军志、文艺志,雍正十年(1732)增补了“图、记”共二十目。从篇目布局看简单明了,卷下设目,十分清晰。从整个体系看,六个方面逻辑关系严密,层次清楚。其次,有创新全书虽然只有六卷,内容简练,各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例如,在《学军志》中,将学校、风俗、军事放在一起,为他志所未见的。最后,记录简约明了、行文十分简练,除文艺志外,所有的记录没有废话、空话,一目一事。对今天的方志编纂有借鉴意义。《卯峒司志》卷六《文艺志》是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除4个告示和1个序外,收录61首诗词。在这些诗词中,既有对卯峒旧司城、新司城八景的描述,也有对地方山川形胜的赞美,还有对捕鱼、狩猎、采蜜等渔猎生活的描绘,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卯峒司志·卷二·物产志》记录了谷类、菜瓜类、果类、木类、药材、花类、兽类、禽类、芥类等各种动植物,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武陵山区各类生物的生长和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为我们研究武陵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物种变化提供了参照。 此外,是志在诗文和其他记载中能够看到其对各个季节农事活动的有趣记录。如《新司城春夏秋冬四景》记载:“春日燕来”,“夏日,鲨鱼多于急流处交合生子”,通过查阅《卯峒司志》,既可以了解当时土司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可以窥探编篡者对季节的细心观察记录,是研究土司时期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

《卯峒司志》内容囊括土司时期政治、军事、对外联系等各方面,是研究卯峒土司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土司制度也极具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实属珍贵。(彭余焕)



参考文献:

[1]庄威凤.朱士嘉.冯宝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4

[3]张兴文.土家族历史文化瑰宝—康熙《卯峒司志》初探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1)

[4]聂亚林.康熙《卯峒司志》价值探析.铜仁学院学报,2014,(9)

作者简介:

彭余焕(1988.7—),男,汉族,籍贯:湖北恩施人,湖北省图书馆馆员,学士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古籍整理

此文系湖北省图书馆一般项目(项目编号:鄂图科2020-09,项目名称:现存湖北地方志稿抄本整理与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