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要素关联,落实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把握要素关联,落实有效教学

吴樱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二小 245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深对教材和课程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如何理解编者意图,落实语文要素,并将其融入到我们日常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中?这是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学者探索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必须做到“贯穿上下”,明确同一学段不同层次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又要做到“兼顾左右”,把握本册教材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不同,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平衡点。

关键词:语文要素;关联;教学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深对教材和课程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如何理解编者意图,落实语文要素,并将其融入到我们日常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中?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语文要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阅读和习作各拉出一条训练线。“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这是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的定义。

也就是说,“语文要素”可以理解为“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因素”。字词的理解、语句的积累、段落的赏析中包含语文要素,倾听、表达、交流、朗读的能力指向语文要素,大量朗读、背诵经典、联系实际等语文学习方法渗透语文要素,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当然也属于语文要素。

从三年级开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前,用简短、明了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单元教学目标更明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必须做到“贯穿上下”,明确同一学段不同层次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又要做到“兼顾左右”,把握本册教材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不同,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平衡点。

一、不同册次语文要素的关联

  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学习目标体系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语文要素存在密切关联。我以四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为例,了解不同册次语文要素如何关联。

  (一)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都把感受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前一个侧重“感受”,后一个侧重“体会”。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目的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描写盘古身体变化的一系列排比句让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重点字词“常衔、堙”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的勇敢与坚持。天与地前后鲜明的对比更让学生看到了女娲的善良和坚韧。这个单元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和表达获得初步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四年级下册“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则提高了对学生感受人物品质的要求。首先,人物形象从“鲜明”拓展到“真善美”,读文从“感受”过渡到“体会”这一新的要素,“感受”重在学生的主观感想,“体会”通常用于人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感受。可见,“体会”比“感受”的层次更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要素引导下不断丰富和深化语言感受,逐步认识到事物的内在及本质。

  (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别指明了关于“阅读问题”的要素,这两个要素最大的差别在于“提出问题”和“试着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侧重于拓展学生的思考角度,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可以针对写作方式来提问,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等等多角度进行提问。而“试着解决问题”更侧重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查资料和阅读链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等等。

从“提出问题”到“试着解决问题”,体现阅读难度的升级和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抓住不同册次的语文要素之间具有地递进性的特点,落实其内在联系,扎扎实实,有所侧重地进行每一个阶段地教学,这是值得我们实践的课题。

  二、同一册次语文要素的关联

语文要素之间密切的联系不仅表现在不同册次之间,也表现在同一册次不同单元之间。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天窗》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在启发联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生要通过文本,在体会课文生动表达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记录事物的变化。

从“感受自然之美”到“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第三单元更多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

又如,围绕如何写一件事,四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进行了安排。同样都是写一件事,“写清楚”侧重于抓住事情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侧重于表达自己在某件事中获得的启发或感受。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有梯度的语文要素指导下,教师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走向错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螺旋式的提升。

  三、单元内部语文要素的关联

  单元语文要素一般都包含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课文会有不同的要求,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我们教学时不能忽略的问题。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是从阅读到习作的一种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语言,掌握了写作顺序,有内容,有方法,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如此用心的编排在不少单元都有所体现,都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排思路。

  总之,不同册次、同一个册次不同单元,甚至同一单元内的语文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全面了解同一语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的教学梯度,在教每一篇课文时,我们才能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什么、今天学什么,以后还需要学什么,从而对语文课有明确的定位。

  1. 把语文要素融入教学实际

对于学习者来说,教材上的语文要素只是几句简单的话,一个静态的概念,如何将静态的概念转变为动态的能力运用,让语文要素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学者探索的问题。

《黄继光》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习作要素明确提出从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写出人物的品质和特点。从文字表述上看,学生可以理解的是,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个具体的、有独特个性的、不一样的人。学生在深入阅读过文本的基础上,怎样把写人的技法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将其运用在未来写人的文章中,这才是语文要素的真正价值。

首先,我们从人物语言角度探讨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课文对黄继光的语言描写一共只有两句话,但这短短的两句话,却透出黄继光的坚定和无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把“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这样机械的方法抛给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概念,再运用到写作中,依旧不能把“一个人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一些关键词,比如“屡次突击”、“比雨点还密”说明战况艰难;“愤怒”、“坚定”看出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再结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身份,黄继光的人物形象就会更饱满,学生也能从中领悟到,成功的语言描写必须是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和内心世界的。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经常可以让我们窥见人物的内心,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的动作反应,也能凸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转过身”、“注视”让我们看到了黄继光的愤怒,“用尽力气”、“向前爬”让我们看到了黄继光的顽强,“张开双臂”、“猛扑上去”让我们看到了黄继光的英勇无畏。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黄继光的英雄气概,是本文的学习重难点,也是我们把握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点。只有把“语文要素”沉入文本中,在文本支撑和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品读,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才会更加鲜明,活生生地站立在我们眼前,好像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同他一起经历了熊熊大火和枪林弹雨,对他的品质佩服至极。

精彩的长篇小说,简短的一篇故事,都蕴含着很多写人的方法,有些方法可以简单模仿运用,有些方法必须在语言的品味下慢慢领悟。如果我们教学只抓住一些“语文要素”来教,可能一篇课文学完,学生掌握的也只是几个写作方法的概念罢了,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

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一定有规律可循,比较分析之下,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这些“语文要素”必须建立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写作指导,根据不同的文本具体落实,脱离教学实际和语言学习的语文要素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