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要:目的:探讨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实施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06~2020.06的100例人员作为此次的观察目标,按照抽签分组法,均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50名人员为一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一组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后一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结果:
比对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总发生情况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治疗,不仅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经翼点入路;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因素,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约占总动脉瘤人数的8成以上,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该疾病最常使用的手术方式,不仅可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同时对患者预后较好。而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临床中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属于一种微创手术[2]。基于此,本院此次研究了不同入路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下面进行详细的数据报告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是2019.06~2020.06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抽签均分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每组50例患者。前一组:76岁是最大年龄,50岁是最小年龄,平均(63.52±12.24)岁。后一组:77岁是最大年龄,51岁是最小年龄,平均(64.54±12.27)。SPSS20.0处理,计数资料x2予以检验,计量资料t予以检验。P<0.05差异显著。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CT和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病人充分认识此次研究的重要性,对知情同意书进行了自愿签署。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动脉瘤;(2)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
给予对照组经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将患者上半身抬高,并将缓和的头部向病变位置偏转,以患者颧弓部位上缘位置做手术切口,切口形状以半圆形为主,将皮下组织分离,并游离处理骨膜及结缔组织,同时以翼点作为基点,在患者颅骨上方实施手术钻孔干预,并运用铣刀弧形将颅骨骨瓣部位切开,在切开脑硬膜之后,解剖脑池,从而为颅内结构的充分展示提供保证,分离并取出动脉瘤体,常规术后缝合。
给予对照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治疗,手术前,密切接触患者的病情,患者生命体征得以平稳后,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将额部发际线边缘作为手术基点实施手术切口,应确保手术切口在8-10厘米之间,运用电刀将患者的肌皮瓣组织分离,将患者的颞弓前部及眶上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将额颢部位后上方位置作为手术的基准点,运用电钻不断向患者额底方向进入,并对额骨做切开处理,弧形切开脑硬膜,形成骨瓣,磨除颅底骨性突起位置,释放处理脑脊液之后,降低颅内压,切开颅内动脉池位置之后,充分展露并对瘤颈进行解剖,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1.3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窗范围及术后住院时间。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顳肌萎缩及颞浅动脉损伤。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以 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并用t检验,以P<0.05,表明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结果
2.1.1对比各项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表1对比各项手术指标( ±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失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骨窗范围(cm2) | 术后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50 | 205.19±40.53 | 122.45±11.80 | 13.49±1.45 | 2.41±0.17 | 1.85±0.50 |
对照组 | 50 | 230.05±40.10 | 236.34±32.42 | 16.53±2.36 | 5.42±0.44 | 2.64±0.69 |
t值 | - | 3.083 | 23.342 | 7.761 | 45.122 | 6.556 |
P | -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比对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总发生情况显著较低(P<0.05)。见下表。
表2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 例数 | 颅内感染 | 脑脊液漏 | 顳肌萎缩 | 颞浅动脉损伤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50 | 0(0.00) | 1(2.00) | 0(0.00) | 0(0.00) | 4(8.00) |
对照组 | 50 | 2(4.00) | 3(6.00) | 2(4.00) | 2(4.00) | 9(18.00) |
X2 | - | 4.082 | 2.558 | 4.082 | 4.082 | 4.421 |
P | -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临床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常使用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治疗,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属于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尽管能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对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3]。而在医学条件的不断进步下,经眶上外侧入路脉瘤夹闭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治疗方式将患者的颅底脑池作为手术基点,不需要对蝶骨嵴位实施咬除处理,因此手术过程中,不必将患者的脑组织充分展露,因此不需将患者的脑组织充分展露,减轻给患者造成的牵拉感,可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效性。在本次研究中,比对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发生情况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给予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治疗,不仅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盛文乾君,贾若飞,张克辉.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7):9-11.
[2]王东晓,夏国庆,宋伟,等.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1,27(3):135-137.
[3]郭鑫.不同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8):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