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
一、“课程思政”改革是新的时代对高等教育课程的新要求
2016 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年8月,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具体要求。由此可知,“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战略方向。
二、“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改建设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是保证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学理念及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定位;教学过程主要是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及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机融入;教学结果主要是教学实施及反馈的保障。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教学目标要和教学过程高度契合。课程思政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引导。
2.课程思政在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上属于新的起步阶段,很多时候在教学理念更新、内容的重新架构上会有认识上的不同,就会使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所偏差,达不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3.对于思政教学的设计能力不足,思政元素的挖掘也与高校实情、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联系不够,主题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只是单纯的把思政元素往课程内容中生搬硬套,使思政元素不能很好的和课程内容相结合,思政是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内容的讲授时长增加,但并没有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教师讲的生硬,学生听起来晦涩。其实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
4.教材老旧,缺乏思政要素。学习史论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外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建筑的发展情况,能够把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放到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使学生能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能够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及分析能力,能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好的服务社会。而目前的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要还是前两个世纪的建筑历史,当代的建筑发展情况几无相关,而这一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无论是建筑材料、风格、技术,还是人们的主观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忽视了这一方面内容,且不说思政元素严重缺乏,就连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丢不能保证,这样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
三、“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明确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在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应重点强调采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要编制出较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统一相关的德育工作标准,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思政教育的各种元素相互融合,提炼其中的各种元素,具体化的转变成为教学案例,按照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遵循德育教育的工作原则,结合不同的章节内容,灵活的使用多元化教学措施,将讨论类型、案例类型与情境模拟类型的教学措施融入其中,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社会价值观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2.提升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曾经对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做过滚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教师的作用是首要的。作为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师来说,必须首先明确专业思政的重要地位,明确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放到国家教育战略的地位上来进行认识,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充实自己的思想,提炼好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思政元素。确保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每次课程都要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做到课程与思政协同共进。
四、结语
中外建筑史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的建筑历史文化的教育,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专业、热爱祖国,同时能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外根据每所高校的定位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校所在地域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同,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会不同。作为中外建筑史的课程教师,我们要参照学校的具体情况,依据自身特点探索,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课程、思政元素来达成适合自己的思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