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简阳市人民政府东溪街道办事处 成都市简阳市 641400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建筑设计理念的变革,夯土民居逐渐被砖混结构等房屋取代,甚至有消亡的趋势。近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下,各地陆续涌现出经过改良的夯土民居,深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着重赋予夯土民居安全耐用、舒适美观等更多的“附加值”,提出优化其建筑设计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夯土民居 优化设计 思路
一、优化夯土民居设计的重要意义
夯土民居是人们在百年千年摸索中,创造的一种建筑形式。作为一个鲜明的历史符号,连接着历史和未来,充当着为人们避风遮雨、繁衍生息的港湾,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尽管其存在一些缺陷,似乎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但其巨大的应用潜能,值得持续完善更新、挖掘发扬。
优化夯土民居设计并非结构、建材的简单加减,而是在现在建筑设计、建造能力的基础上,在保护地方文化、建筑元素的前提下,更新建筑理念、提升施工工艺、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并针对不足之处加以改造,在取长补短中创造出新的乡土风格,加工塑造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促进实用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转化及和谐统一。
通过全面系统的理念渗透,兼顾夯土民居原有优点与现代居住品质需求,为其注入新的灵魂,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相拥自然的心理需求,实现传统夯土民居到现代夯土民居的转变,也是在新时期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二、对夯土民居长处和短板的认识
(一)存在显著优点
1.取材方便快捷。建材主要源于大自然中的黏土、草木、石材等。各地根据实地条件,按照不同比例,在墙体材料中混入竹草木纤维抗裂材料、砂石骨料颗粒和石灰水泥胶凝结料,制作成复合夯土,提升抗剪、承重性能,预防墙体、墙面开裂,各类建材获取难度低、成本低。
2.施工工艺简易。一是墙体制作采用“支模→夯土”的工艺流程,类似于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浇筑”的工艺流程。一般选在降雨少、气温适宜的季节施工,墙体养护上仅需作简单覆盖。二是与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制作相比,夯土民居外墙无需作任何修饰,省去了勾缝、抹灰、粉刷/贴砖等环节,节省了建材、人力、工期。在天气适宜、人员充足的条件下,施工技术难度较低、可控性强。
3.建筑环保节能。一是墙体材料加工过程一般为“采挖→筛料→混合”,主材为储量巨大、随处可见的土壤,几乎没有建材加工能耗,拆除后可以直接回归自然,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二是墙体厚度一般为±45cm,夏天热力晒不透,冬天寒冷冻不透,可谓冬暖夏凉。厚重的墙体可根据空气湿度变化,吸收或蒸发自身湿气,保湿效果好,且隔音能力强。
4.蕴藏人文情怀。夯土民居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曾是最广泛应用的住房类建筑形式之一,紧密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体现人类依靠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同时,夯土墙面原始的肌理和色彩能够给人柔软、亲切、温暖的家庭感觉,即便未加任何修饰,也能成为家居空间的亮点。
(二)不足之处仍然突出
1.安全性能不强。一是过去受制于夯土民居建筑理论、施工工艺、材料属性等因素,存在房屋结构强度不够高、接点不够牢、体系不够稳等问题。二是夯土墙体施工操作不规范和热胀冷缩等因素,易导致墙体开裂、脱皮、落块,尤其在雨水溅射和冲刷的作用下,可能使墙根遭受严重损坏。三是一些房龄较长的夯土民居,常年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出现地基沉降不均、木质梁柱腐朽,一旦遇到地震发生,即便烈度不高,仍有较大的坍塌风险,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
2.卫生维护不便。土质墙体、地面在干燥的时候,容易发生泥土脱落和扬尘的现象。人为活动造成的擦挂磕碰,容易使受损面继续扩大,进而滋生细菌等问题,污染家具、餐具、衣物等生活用品,危害居住者身体健康。
3.舒适宜居不够。过去建造夯土民居,出于安全防盗、房屋强度等方面考虑,普遍存在房屋层高较低、开间和门窗偏小、后墙无窗等情况,带来室内狭窄、昏暗、潮湿和通风不畅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人居环境标准。
4.应用前景受限。长久以来,夯土民居的主要用途为基本居住,居住的主要群体为大众百姓,他们更多注重经济适用,所以建筑设计上普遍采用对称式的设计手法,缺乏高低错落、长短曲直等变化,达到降低造价和施工难度的目的,因此设计手法较为单一、施工工艺较为粗糙、审美趣味较为淡薄,压缩其在各类场景的推广使用空间。
三、优化夯土民居设计的思路
1.科学选址,筑牢基础。尽量选择地质稳定、土层紧实、地面平坦的区域,开槽深度一般应达到地面以下±1m,并制作混凝土地圈梁或石材屋基。如遇山坡、土壤软硬不均等地方,应根据地势走向、房屋结构等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计桩基础或板式基础,预防因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墙体开裂、垮塌等安全隐患。
2.合理布局,强化结构。一是房屋层数一般控制在2层内,当大于1层时,宜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并设计由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承重墙。
二是通过合理测算每个房间的造型、比例、大小和高矮,决定是否加设钢、木或钢筋混凝土梁柱,同时强化纵横墙、内外墙的拉接。三是当墙体面积较大时,应在设置纵横向墙体拉筋。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提高夯土民居的结构强度和抗震能力。
3.优化局部,提升质量。关于解决“避免墙根遭受雨水侵蚀”的问题,一方面应在室外设计散水和排水沟,室内地面水平须高于室外,墙根可以铺设石子减轻雨水对墙面的冲击力。如果面临特殊地质地貌,可以制作钢筋混凝土架空层,将夯土民居距地面整体抬高,防止因雨水浸泡而引起的屋基下沉、墙体损坏等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地圈梁向上±1m的墙体,采用由砖、石或混凝土制作,从根本上解决雨水侵蚀问题;关于解决“保持维护室内卫生”的问题,一是在地面浇筑混凝土、铺设瓷砖或木地板,二是在窗台安装台面,三是在门、窗安装门套、窗套,四是在室内墙面进行粉刷或黏贴壁纸,五是在卫生间、盥洗等部位墙体采用砖、石或钢筋混凝土制作,作防水防潮处理。通过改进上述部位,增强夯土民居的耐久性,维护室内卫生。
4.凸显美学,推陈出新。一是坚持整体思维。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势走向、人文习俗和自然景观(如溪流、石料、植被等),按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相互呼应、就地取材”的原则,设计房屋体量、比例造型、空间组合、内外装饰(如延庆区二分宅),有机融合房屋与周围环境。二是寻求破旧立新。着力改变夯土民居“四平八稳”的设计,在墙体或屋面采用非对称式设计(如会宁县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或曲、折面设计(如福建土楼)。此外,在兼顾墙体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打破传统门窗固有形态,采用2:1、3:1、圆形、多边形等造型,展现个性、时尚的灵动感和空间张力。三是强化人居体验。扩大门窗在墙体的占比,植入“轻钢+玻璃”结构替代部分房屋或墙体(如建德市松间民宿、松阳县飞茑集民宿),提高房屋通透性和现代感。在门窗部位使用深色的木/钢质边框,搭配土黄色墙体,在增强房屋安全性的同时,营造层次肌理更加丰富饱满、氛围更加沉稳平静的居住空间。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事物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夯土民居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并不孤立使用某种建筑材料、某种建筑手段,也不仅限于某个特定时期、特定群体。唯有坚持以人为核心、与自然和谐共生、紧跟时代变化、积极自我变革,方能焕发新的生机。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在更多的地方出现夯土民居的身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