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对低龄儿童口腔急诊处置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对低龄儿童口腔急诊处置的影响

周小蓉 周凤仙 李菲 徐庆鸿 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低龄儿童应用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进行口腔急诊处置的临床效果和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择选口腔急诊科170例低龄患儿,分组处置护理: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统计、对比两组的临床配合情况。结果:在临床总配合度上,干预组(92.94%)高于常规组(80.00%),P<0.05。结论:低龄儿童在口腔急诊处置中,应用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的效果显著,患儿临床配合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低龄儿童;口腔急诊;心理干预;行为诱导;临床效果


口腔外伤(如牙外伤、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等)是低龄儿童经常发生的口腔损伤病症之一,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制力和自理能力较弱,在进行口腔急诊处置时容易出不配合甚至反抗医生治疗的行为,因其需要加强对低龄儿童口腔急诊的临床干预[1-2]。近年来,随着心理护理以及行为诱导在儿科临床上的引进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2]。下面,本文旨在探讨和研究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在低龄儿童口腔急诊处置中的应用情况,随机择选170例患儿进行临床研究。现将详细情况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纳排标椎

1.1.1 纳入标准 ①患儿年龄均>1<10岁;②患儿均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外伤或者牙外伤;③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均完全知悉,自愿参与。

1.1.2 排除标准 ①患儿存在其他的慢性牙科疾病;②患儿存在认知、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

1.2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随机选择的170例口腔急诊患儿,就诊时间均在2021年01月01日~2021年01月31日。随机分组:常规组患儿85例,年龄大约在1岁~10岁范围内,平均为(5.0±1.3)岁;女性患儿26例,男性患儿59例。干预组患儿85例,年龄大约在1岁~10岁范围内,平均为(4.7±1.6)岁;女性患儿27例,男性患儿58例。经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性基线资料方面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对患儿和家属进行预检分诊,无发热、咳嗽等特殊情况的患儿,按照危急重症优先处置的原则,优先接诊.在询问病史及签署治疗同意书时向家属介绍本次研究的内容,取得家属同意后抽签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1.3.1 常规组 接诊后由患儿最亲近的人陪伴,特殊情况下陪诊可增至2名。首先向家属介绍急诊处置的必要性、过程以及配合事项,若患儿长时间未进食,应鼓励进食,稍作休息后再行急诊处置。可预先提醒并协助家属给患儿背部垫毛巾,以免其剧烈哭闹后出汗着凉。护士应亲切温和的给予患儿言语安抚,稳定情绪,治疗期间不断予以言语安抚、鼓励,及时回应患儿需求。处置完毕后,及时抱起患儿安抚情绪,并向家长发放术后注意事项,耐心解答家属疑问。

1.3.2 干预组 除了进行常规组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外,予以患儿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具体:①心理干预。在处置前,护士可以温和的与患儿通过做游戏、玩卡片等方式加强交流沟通,了解患儿喜好,尽量使其放松警惕和抗拒心理,提高护患间的信任感和依赖感。②行为诱导。待取得患儿信任后,即可开展行为诱导。例如,对于低龄儿童做出夸张的张嘴、吐水等相关动作使患儿主动学习模拟,可播放动画片、儿歌,可给予安抚玩具、贴纸奖励等吸引注意力,平复情绪,提高其配合度。对大龄儿童表现出的恐惧、焦虑行为应充分理解,正确引导,杜绝吼骂和嘲笑。整个急诊处置过程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联合家长一起安抚患儿,以消除其负性情绪。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述,行X²检验。差异值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显,在患儿急诊治疗期间的配合度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的临床配合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配合

较为配合

不配合

总配合度

常规组

85

26(30.59)

42(49.41)

17(20.00)

68(80.00)

干预组

85

51(60.00)

28(32.94)

6(7.06)

79(92.94)

14.837

4.760

6.084

6.084

P

0.000

0.029

0.014

0.014

3讨论

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牙外伤等是低龄儿童群体中极为常见的一类口腔损伤病症,其损伤原因较多,多伴随软组织充血、肿胀、疼痛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出血、牙齿缺损等。这就导致许多患儿在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害怕、恐惧、紧张等情绪,在治疗期间出现乱动、哭闹、激烈反抗等不良行为,不仅干扰到治疗的顺利进行,也严重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3]

行为诱导主要指的是通过易懂、简单、形象的肢体动作向患者解释和形容其临床治疗中具体的配合动作,诱导患者主动模仿,从而完成对临床治疗的配合。在低龄儿童的口腔急诊处置过程中应用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能够有效减轻患儿哭闹、害怕、恐惧等行为,诱导其主动配合医生诊治,从而使治疗顺利完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中,随机择选的低龄患儿中,应用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其临床治疗总配合度达到了92.94%,显著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患儿(80.00%),这说明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能够有效安抚和平复患儿紧张等负性情绪,提高他们在治疗期间的配合度。

综上所述,低龄儿童在口腔急诊处置过程中应用心理干预和行为诱导,能够有效安抚患儿不良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应当予以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邢增葵,胡媛,王丽丽,谢银霞.行为诱导疗法在儿童口腔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及观察[J].智慧健康,2020,6(34):69-71.

[2]张莲芳,严娟,林泳希,梁金玉.儿童化语言在儿童口腔诊疗行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20,18(22):2866-2868.

[3]叶春,陆小苹.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病预防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0,33(02):487-488.

[4]杨祯.行为诱导技术对学龄前儿童牙科首诊合作程度影响的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0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