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所罗门之歌》,以富裕黑人家庭里的孩子奶娃为主人公,揭示了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之间的复杂矛盾,探讨了在美国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国度,如何解决精神生活贫瘠问题的话题。本文选择主人公奶娃作为切入点,剖析了奶娃创伤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创伤愈合、重塑自我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安全感
早期的创伤理论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创伤;而现代创伤理论则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其范围,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文化创伤、性别创伤以及种族创伤,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愈发激烈,这一背景下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黑人,面临着巨大的身份认同危机。托尼·莫里森从现实出发,创作了《所罗门之歌》。在她的笔下,黑人小孩奶娃从北方到南方、从个人奔向家族,对于黑人种族文化的坚守和认同,使得他最终回归到自己的家族,获得了新的文化身份。奶娃疗愈创伤的过程,也是他认同非洲文化传统、重新获得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过程。
1.创伤的形成
1.1家庭创伤
奶娃创伤的形成与他的原生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奶娃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黑人中产家庭,但是他的父亲麦肯缺失一个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麦肯不仅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平时几乎很少在家陪伴奶娃,而且还会将他金钱至上的观念,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奶娃。例如,在一次难得的家庭聚会上,麦肯突然收到消息,有一名租客因为生活窘迫萌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的麦肯第一时间不是关心租客的生命安全,而是担心对方能否按时缴纳房租。由于长期受到父亲这种观念的灌输和影响,导致奶娃也形成了冷漠自私的性格。当奶娃从同伴那里听说有一个黑人同伴遇害后,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情绪。当然,奶娃的内心深处对父亲也产生了怨恨,这也是奶娃丧失自我身份的根源之一。
此外,母亲的“错爱”也是导致奶娃自卑的又一重要因素。奶娃的母亲从小就失去自由,被她的父亲锁在家里,不许与外界产生交集。这种成长环境让奶娃的母亲既缺乏安全感,同时思维也变得单纯幼稚。等到了适婚年龄,她的父亲迫不及待地将女儿嫁给了当地的有钱商人麦肯。由于麦肯大多数时间忙于生意,奶娃就成为她的唯一精神寄托和倾诉对象,这也导致她对于奶娃的爱变得“畸形”。在奶娃8岁时,不顾奶娃的反抗,仍然坚持哺乳,这也是“奶娃”这一绰号的由来。在同龄人中,奶娃遭受到了同伴的嘲笑,由此产生了自卑感。
1.2友情创伤
奶娃不同于大多数黑人家庭的孩子,他从小衣食无忧,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是儿童时期的奶娃却并未融入到同样是中产家庭的白人孩子群体中,这导致奶娃从小到大都没有一个值得交心的朋友。直到12岁时,奶娃意外结识了比他大3岁的黑人青年吉他。由于吉他的家庭贫困,他被迫从10岁开始就外出讨生活,多年的社会磨练让吉他有着大人一样的成熟、稳重。在奶娃和吉他成为好朋友之后,每当奶娃遇到困难,吉他总是能提出解决办法;每当奶娃遭遇烦恼,吉他也能耐心地开导。但是好景不长,吉他的父亲在白人工厂打工时死于一次意外事故,但是白人老板仅给了他15美元的安葬费。之后吉他加入了“七日”恐怖组织,开始不分青红皂白的报复所有白人。两人最后一次相见,是合作偷姑妈派拉特的一笔钱。但是吉他认为奶娃私藏了一部分钱财,甚至想要追杀奶娃。昔日亲密无间的玩伴彻底决裂,奶娃心理也受到了严重创伤。
2.创伤的疗愈
2.1重获安全感
姑妈派拉特一家与麦肯一家在家庭氛围方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子之间,都洋溢着浓厚的亲情。他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不如麦肯一家,但是却相互扶持、互敬互爱。奶娃在姑妈家的生活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与他们一起采摘黑莓,并在姑妈的耐心教导下动手酿制黑莓酒。不仅能够品尝姑妈制作的精美菜肴,还能与表哥、表妹等无忧无虑地玩耍,暂时忘却由原生家庭带来的烦恼。在派拉特家中,奶娃对生活又充满了向往,获得了来自亲人和家庭的安全感。
2.2正视自己的过去
在南下旅途中,从小到大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奶娃,不可避免的燃起了思乡之情。因此当奶娃听到其他儿童唱起本地歌谣时,他的思绪也随之回到童年,其中既有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幸,也有姑妈派拉特一家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与吉他短暂而又美好的友谊等。孤独的旅途,正好给了奶娃足够的时间回忆过去、思考人生。在这一过程中,奶娃终于鼓起勇气开始正视自己的童年,接纳童年的幸与不幸,这为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以及准备迎接全新的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创伤者通过重新构建社会关系,是摆脱创伤阴影、重新接纳他人的关键。奶娃在离开家乡、南下寻根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逐渐演变为渴望融入新的群体,这种心理层面的转变,是奶娃创伤愈合的一个明显表现。结识女孩甜美是奶娃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开始。经其他黑人同伴介绍,奶娃与黑人女孩甜美相识,并在之后的狩猎生活中,他们的关系迅速升温,升级为恋爱关系。这对恋人在生活中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爱情的滋润下,奶娃开始鼓起勇气与更多的陌生人交往,逐渐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并从创伤中走出来。除了黑人女孩甜美外,其他的黑人伙伴也让奶娃重新认识黑人种族文化中包含的美好品德,例如奶娃与黑人同伴一起狩猎,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黑人群体那种共同合作、相互扶持的美好品质,从而增强了对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在这次狩猎活动结束后,奶娃真正摒弃了一直以来固守的“金钱至上”观念,内心深处的人性得以唤醒,这是奶娃创伤痊愈的重要标志。
结语:美国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以及黑人种族在美国的边缘化,是引起美国黑人身份属性担忧的根源。女性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奶娃、派拉特等人物,并通过他们的性格品质、成长历程、思想变化等,阐述了当代美国黑人应当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实现文化身份认同的中心思想,为当代美国黑人正视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几木.走出创伤的阴霾——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创伤解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7(09):7-9.
[2]卢旭晨,赵亚珉,闫丽芳.从《所罗门之歌》看莫里森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继承与超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82-83.
[3]徐杨.黑人的生存状况及人际关系——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J].品牌:理论月刊,2015(02):108-109.
[4] Zhou D . An Analysis of the Phonetic and Meaning Layers of Song of Solom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man Ingaden's Work Structure[J]. Journal of Jiamusi Vocational Institute, 2019.
[5]严少芳.一名非裔黑人女作家对于黑人生存出路的探寻——历史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D].天津师范大学,2017.
[6]邓周.论《所罗门之歌》的再现客体层与图式观相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5):69-70.
[7] Loewald R . Feminine Power in Claiming Christianity as a Community of Women in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Paradise, and A Mercy. 2016.
[8]鞠小康.《所罗门之歌》中的伦理困境与救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