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邑中学
内容提要: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中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青年,知青在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作为这一历史投影的“知青小说”。在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中,梁晓声所创造的作品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白桦林作证》等作品贯穿、融注了作家浓浓的知青情结。梁晓声以苍凉雄浑、刚健悲壮的笔调始终不渝地书写着理想和青春,并倾注全部激情来塑造一个个真诚、执着、不悔地追求理想的青春主人公形象,在逆境中鼓舞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梁晓声 理想与信念 青春无悔
一、梁晓声—— 一代知青欢乐悲苦的代言人
作家梁晓声,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以知青文学在当代文坛声誉鹊起,多少人从他的作品中寻回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感受到了一代人的激情与崇高、壮志与希望、青春与梦想。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曾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过7年的知青经历,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近二十余年的创作中,创作了数百万字的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雪城》、《年轮》,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梁晓声以极为执著的姿态表现了知青的生活,他是一代知青欢乐悲苦的代言人。他的作品扫除了以往知青文学的感伤情调,高举理想和信念的旗帜,在“神奇的土地”上慷慨悲歌,“借着时代之力给历史注入昂扬的品格,”[1]唤起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赢得了曾经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信任与喜爱。
七年的北大荒“知青”经历,为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他用自己的文学理想,借“知青小说”的形式,虔诚地为知青一代立起一座英勇悲壮的丰碑,而“理想与信念”则是这座丰碑永远的魂!
二、理想与信念—— 一代知青内心永不抛却的精神支柱
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虽然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但是作品的基调往往是阴冷凄凉、灰色暗淡的,透过酸酸楚楚的泪眼和涓涓流淌的鲜血,我们看到的大都是一种莫名的感伤、无奈和凄苦。而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一反以往某些同类作品凄切、悲伤的格调,肯定知青的人生追求和劳动创业的价值,讴歌青年人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所显示的不屈的意志,褒扬他们为祖国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自觉地为知青题材小说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开创了一种雄浑之美。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是对几十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写照,是为知青这一代人曾经信奉或仍在坚守的理想主义铭刻的碑铭。这里的“理想”不仅指个人的理想,更是植根于集体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是与集体主义的概念密切相关的理想,并具有英雄主义色彩。
梁晓声知青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大都带有北方男子的气质:坚毅、果敢、沉默、粗犷而不乏温情,他们视死如归,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他们嫉恶如仇,注重友谊和爱;而女主人公则大多苍白、纤弱,犹如亭亭玉立的白杨,然而在她们苍白、纤弱的外表下又大都孕育着一颗执着、多情、坚强、豁达、真诚、善良的心灵。他们身上有一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崇高的理想主义、无畏的献身精神、敏锐的政治觉悟……他们的豪言壮语,战天斗地的精神,在我们看来未免不切实际甚至可笑,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在我们看来常常是无谓而不近人情的,但我们又怎能嘲笑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年轻人的理想、热情就是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他们大把大把地挥洒着激情,荡漾着青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的青春是那样纯粹,又是那样悲壮!
读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情感,压抑中渗着点点的忧伤还有奔流着激情的暗流。“既感到了生活土壤的冷暖,又感到了理想激流的脉动”[2],还有那在美好的眷恋中包含着的对理想的热情反思。在那些和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压抑,有荒谬,有虚伪,有心痛,有牺牲,但在那些岁月里也有崇高,有理想,有豪情,有温馨,有无言的理解和真诚的谅解,有爱,有默契,有人与人的互助,有人与人的坦诚……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贯穿、融注了作家浓浓的知青情结,知青固有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自觉地高扬理想主义旗帜,以诗性话语缅怀、礼赞知青那种青春的热情、信念和超越一己得失的责任感、使命感。尽管知青的青春奉献与理想追求曾经受到扭曲、利用、亵渎甚至伤害,但他们的青春奉献与理想追求是真实存在也是不可否定的。
三、青春无悔
辽阔广袤而又神秘莫测的北大荒,是一种艰苦恶劣的自然象征。梁晓声极力渲染边疆生活的艰苦沉重以及在这种逆境中的年轻人的奋斗和理想,刻画出了一组坚守青春誓言的知青群像,提炼出“青春无悔”这样一个充满豪迈诗意而又有些悲壮色彩的主题。
“青春无悔”是知青作家显示给当代文坛的真诚昂扬的精神姿态,“经历了北大荒的‘大烟泡’,经历了开垦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无比的艰辛和喜悦……任何艰难困苦都休想在我们心中引起恐惧,都休想叫我们屈服!”[3]正因为这样,知青岁月恰恰是一段有利于成长的理想人生,知青曾经开垦过的那片黑土地恰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紧紧地系着无数知青的灵魂。只有亲历过北大荒生活的评论家才有资格来评价梁晓声们的感受:“对北大荒的这种热爱与眷恋,决不是盲目的。对于在北大荒度过了最可宝贵的青春时代,而今散布在各地的新一代北大荒人来说,在他们的感情世界里,时间的筛子只留下了最闪光、最值得珍惜的东西。”[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听凭季节的呼唤,脚踏大地,着实前行,这才是一个人所必须的精神深度,这才是一代人不被淘汰的历史姿态。”[5]曹铁强对即将返城的郑亚如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6]看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他们常说的“青春无悔”这句话了。真的,“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边疆的土地承载了知青的情感和梦想,接纳了他们的热血和汗水,也给他们的青春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四、综述
有人说,知识青年,是20世纪中国史册上一个无法抹去的凝重印记,有人说,沉浸在知青们的如烟往事之中,是一辈子也走不出那条青春河。
掩卷回首,那段远逝的历史,那种昂扬的激情,那批真诚的青年都使我油然起敬,我羡慕他们所拥有的朝气和激情,钦佩他们在逆境中不抛弃、不放弃,永远坚守青春誓言的坚毅和壮烈。著名知青作家叶辛在他的系列作品中一再强调:“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们用汗水和眼泪、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在蹉跎岁月里书写的。”
梁晓声从平民中来,他珍惜着普通人的每一份情感,无论是悲壮的,还是平淡的。他以另外一种美感动着人们——悲壮、苍劲、悠远、深沉而又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普通人,在逆境中鼓舞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9] 陈晓明.永远的舞者——重新解读梁晓声[J].艺术评论,2004(8).
[2] 贺绍俊.绕不开理想情结的知青小说[J].南方文坛,1998 (4).
[3]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9.
[4] 何志云.北大荒新一代的心灵之歌[J].北方文学,1982 (8).
[5]蒋建强.在困厄现实面前——梁晓声笔下女性形象扫描之二[J].作家杂志,2007(12).
[6]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24.
[7]刘晓英.以个人的维度重新言说历史——论90年代知青文学的一种走向[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 (1).
[8]蒋建强.见证无悔的青春——梁晓声笔下女性形象扫描之一[J].电影文学(文本研究),2007.
附:
姓名:耿丽苹(女)
出生年月:1985年1月16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