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莱芜第二中学 (山东 济南 271100)
摘要: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提出,把历史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到一起,指出了人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这也就意味着,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教育价值,在整个课堂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本文也将以唯物史观的培养为切入点,从高中历史课堂的设计出发,列举出教师课堂改革的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唯物史观;培养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历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唯物史观发展的重要价值。
分析高中历史唯物史观培养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坚定唯物史观能够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理念。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群众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塑造的黄金时期,各种信息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干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未来的行事准则。唯物史观作为被我国实践证明过,而且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的历史观,本身就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旋律,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历史事件的多个层面,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的核心素养。
其次,唯物史观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剖析历史的本质。高中三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历史课堂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要让学生通过表层现象理解本质内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来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认知。唯物史观不仅仅凝聚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认知,同时也尊重了人的地位,并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线索,所以能够引导学生理顺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把握好因果关系和本质内涵,并对自身进行审视,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唯物史观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其他史观。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其他史观,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剖析。例如,全球史观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重视人类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世界的视角之上。马克思也同样把历史分为了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强调从全球的视角出发。再比如,文明史观又把人类历史演进和文明发展画等号,这也与唯物史观有相似之处。但无论是全球史观还是文明史观,对问题的解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对比之下,唯物史观的优越性就显而易见。
分析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方法
(一)坚持历史发展规律
教师必须要明确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之后,社会形态也会随之进行调整。例如,在学习中国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炼出石器时代到夏王朝建立的这段期间,为中国讲解原始社会的基本样貌,当时石器是最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也是尤为低下的。而夏王朝到春秋时期,人类就踏入了奴隶社会,此时的界定方式就是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种大时段的概括性梳理,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化,并抓住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的原因,在世界史讲解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参照这种序列,让学生展开对比辨析。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应当借助高考的经典例题,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落实唯物史观,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和迁移运用。
(二)提炼重点知识和素材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唯物史观的理念之外,还要从细微处出发,根据章节的重点知识,让学生结合唯物史观展开辩证的思考。例如,在学习与土地改革政策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期,让学生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在建国初期,人民公社体制的确集中了群众的力量,为农业和工业的建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集体劳作的体制并不能真正激发出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的发展也停滞不前。而后,直到1978年,小芳村民就开始自发地实行包干到户,在不违背国家公有制标准的基础上,展开家庭经营,这就进一步细化了国家和集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激发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述的社会探索,也恰好印证了物质生产决定了生产关系这一观点。又或者,在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资本主义的扩展,然后再进一步引出课堂主题,让学生抓住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背后的根本原因,从资本主义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出发[1]。
(三)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和其他史观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并明确强调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社会现象是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基础的。而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展示出了许多光辉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详细的介绍,格外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不同类型的改革运动时,虽然改革的内容大相径庭,但从本质上来看,主要还是因为当下制度的施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激发出了群众的主体性,进而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不参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规律,那么就会陷入议员决定论的误区。除此之外,在分析战争原因的时候,也要让学生思考群众的态度,例如,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军队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解放全中国,最根本的要素也是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基层群众,让人民激发出了自身的潜力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高中历史课堂中唯物史观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磨练学生意志和品格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规律的渗透与理解,重点知识的提炼,人民群众的解读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唯物史观培养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要进一步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参考文献:
[1] 袁静静. 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培养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 周龙祥, 陆玉芹. 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素养培养路径刍议[J]. 中学历史教学, 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