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以BYM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3


基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以 BYM为例

王圣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

摘要:减值准则的主观性与可转回的特征为企业的业绩操纵留下了较大空间,本文以BYM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进行分析,探究企业利用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针对分析中体现的减值带来的盈余管理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改善措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存在作假可能性,不利于利益相关者掌握企业真实信息。由于会计准则中存在相关漏洞,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屡屡成为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粉饰报表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首选工具。本文通过对BYM年报与修正公告中披露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其在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分析归纳这背后的动机、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现行准则下仍有盈余管理空间

虽然会计准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减值的处理在进一步规范,在尽量避免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但不得不得承认现行的准则下,仍有很大空间来运用减值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一)减值判断主观性太强

对于减值判定的标准主观性非常显著。对于减值迹象的判定,需要基于大量的内外部信息进行主观分析与判断,合适的减值处理需要很强的职业知识与职业判断。现行的准则对于减值标准的制定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十分困难,标准无法量化,且边缘界定模糊,实务处理中各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同一标准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不同的结果。这不但对会计信息处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增加了外部人员识别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困难性,公司利用这一特点就可以更加随意大胆的利用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难以被察觉的同时又很容易为自己的不合理盈余管理行为找到理由。

(二)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

减值确认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可收回金额。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有效性和不可预测性,给可收回金额的确认带来了很大困难。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确认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专业人员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专业的素养才能做到。对于进行会计处理的公司来说评估的困难与门槛,无疑为其处理的随意性于隐蔽性提供了便利。

(三)减值转回操作空间大

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减值准备,但除去长期资产,仍有许多短期资产项目的减值可对报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存货和应收款的减值项目,这些项目流动性强,金额也可以很大,因此利用这些短期资产进行减值的过度盈余管理反而更加隐蔽不易发现。例如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便能计提减值,难以收回以及其程度是企业自己就可以确认和解释的,应收款明细复杂交易量大,其中的合理性难以加以考证,且应收款项的后期转回标准也仅仅是只有可收回情况发生变化,重新预计可收回。这些标准不够严格且仅需很弱的证明力度,上市公司可以很容易的利用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BYM案例分析

从2013年至今,BYM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多达10次之多,只有13年和15年(业绩良好时期)的修正报告是向上的,剩余的8次业绩修正均为向下,盈利变亏损,亏损变更亏,首次出现业绩亏损的2016一年就发布了三次,前后亏损增加了近4亿元。2017年半年报修正与预告前后业绩相差四亿元,全年报修正直接翻倍了预告中的亏损,近五个亿的利润消失,2020年的年报也是由盈利直接修正为亏损三个多亿,前后变化约4个亿。一个上市公司7年内10次业绩修正,多次业绩变脸,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专业性与严谨性,BYM是否在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一)利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1.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对于2020年度的业绩亏损,BYM在公告中将其归因于新生儿数量下降、市场增长缓慢竞争激烈、新冠疫情反复影响等原因。这些确实是2020年奶粉行业特殊现状,似乎是可以作为业绩亏损、大额计提减值的好借口。但BYM在业绩修正之前发布的业绩预告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因素。不同的是,盈利时称尽管时局艰难但我们决策有效积极应对,战胜困难逆势盈利;修正亏损时却称我们不敌这些困难无奈亏损,对比之下BYM难以自圆其说。BYM此次的修正之中,也许利用了出生率下降、新冠疫情这个特殊节点,来高额计提减值过度盈余管理,趁机甩掉坏账及挤压存货的包袱。

2. 扭亏为盈,避免退市

BYM2018年扭亏为盈2019年摘帽成功之后,又陷入了连续亏损两年的尴尬局面,上次被*ST时,BYM利用政府补助、处置资产、资产重组、减值等手段实现了扭亏为盈摘帽成功。此次修正中大额计提减值,超额计提费用的行为实在使人怀疑其动机。BYM是否在为避免退市提前做准备,为后期扭亏为盈提前制造向上的盈余管理空间,趁着疫情特殊背景规划减值来盈余管理。

(二)减值具体项目分析

1. 计提减值总额对净利润影响分析

BYM两次在连续两年亏损的第二年(2017年及2018年),被*ST的前一年(2017)年的减值计提水平都要远超于正常年度。将2016-2020年减值损失计提按季度分开来看时,能看出明显盈余管理迹象。2017年与2020年资产减值纵向对比差异十分明显,其中2020年四季度的数据横向对比也十分不正常。

2. 存货跌价准备分析

据近五年BYM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来看,17与20年的计提比例要明显高于往年,其中1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中78.89%于2018年转销或转回,其中的41.41%于2018年转回。首先17年超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有利于提前扣除损失,2018年存货的风险会有所降低;其次17年的存货跌价准备可以使18年营业成本下降,也有利于18年利润表现。2020修正公告中说明存货跌价准备补提7800万元,占2020存货跌价准备的66.604%,如此大比例的跌价准备补提,BYM可能要采取和2017年同样的手段来避免连续亏损的退市处境。

3. 坏账准备分析

2020年4月的修正公告中,BYM针对的补提了1.24亿应收坏账,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在BYM全额减值准备中占比又很高。2017年坏账准备的数据与前后两年相比相差甚远,比16年和17年分别高出了7.6倍和37.7倍,这已经呈现了明显的盈余管理迹象。17年超额计提来降低18年的减值准备压力,粉饰18年利润表数据,18年后,减值准备压力重新释放,19年减值准备金额是18年52.9倍,BYM明显利用减值进行了盈余管理,以使自己在2018年扭亏为盈避免退市。2020年坏账准备金额进一步拉高,修正中计提的减值准备占应收账款全部减值准备的24.68%,BYM可能又在为后期坏账的转回进行铺垫。

且BYM在近五年不断调整应收账款的分类占比,按信用分线特征划分的应收款比例在不断减小,单项不重大但单独计提的应收款比例不断增大。相较于第一种分类,第二种明显要更方便进行盈余管理操作,BYM这种调整趋势,暗示了其盈余管理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其中17年对于比例的改变尤为明显,单项不重大但单独计提的应收账款比例由9.66%激增至56.83%,盈余管理行为明显加强。另一个BYM进行盈余管理的关键时点2020年,按照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的坏账比例高达95.38%。BYM通过提高坏账使得亏损年度承担更多的亏损空间,以便后续年度向上盈余管理扭亏。

三、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

和减值相关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给企业运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可操作空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企业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换和更新,会计准则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完善,才能不被有心利用,反而为不当盈余管理提供辩解的理由。对于减值相关的准则完善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其可操作性,准则及其指南可以进一步对减值要求具体化、细节化,对各项比例和计量标准有更加详细的参考。同时要适度降低企业在减值处理的自主性程度,限制缩小其进行减值处理的可选择空间。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的处理经验,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现行会计准则。

(二)改善内部控制

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说,企业也要明确自身责任感,从源头上保障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且企业要意识到通过这种盈余管理来掩盖财务漏洞的手段是不长远的,是有害公司及时查漏补缺健康发展的。企业内控对于避免过度盈余管理的关键是对于职能分离的体系的建设,通过各部门各司其职来相互制约,互相监管,从源头上降低过度盈余管理的可能。企业也要提高对于内审的重视程度,自查自纠,将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降低,向外界传递高质的会计信心。

(三)加强外部监督

进一步加强对于信息披露程度的要求。可以按照重要性程度实行分级披露,不重要的减值处理可以不用要求很严格的披露程度,但是对于重要的减值处理,必须更加明确披露的内容以及披露规范,信息需详尽至具体项目标准以及处理依据,甚至对于企业的影响程度也要进行说明。对于披露信息时的表达方式要求也要进一步细化,避免企业使用说辞套路来为自己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辩解。

同时也要配套相应的问责、处罚力度,一经发现假借会计估计变更为理由,实则进行报表粉饰来实现特殊目的的行为,就要坚决处以有力度的惩处,以惩罚来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独立审计要增强对资产减值的重视程度。注册会计师在对减值相关项目进行审查时应保持职业谨慎,不仅要对减值计提计算进行复核,也要对其减值处理的原则的适当性合理性以及披露的充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处境特殊时,比如被*ST、业绩对赌压力等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提高减值准备的重要程度,更加审慎的对相关项目进行审计。进一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论

由于现行减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在计提、转回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企业容易钻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通过对BYM业绩修正引出的减值盈余管理动机及方式进行探究,有助于加强对企业过度英语管理行为的识别,且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路径从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三个角度提出对应的抑制以减值来过度盈余管理策略,可以帮助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帮助资本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金明.资产减值准则变更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影响的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3):59-63.

[2]汪猛,徐经长.货币政策、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1):53-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