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白水镇果衣小学 652400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它是一个国家强大
与否的内动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就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教育办好。
【关键词】双向交流;教育方针;知识经济;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加强师生双向交流来谈几点看法:一、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二、主客体的和谐;三双向交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师生双向交流性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生产力飞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问世的时代。科学技术转化、推广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较量,除了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较量以外,还增加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生存取决于它的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科技和人才。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多少,取决教育。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快与慢和人才的多与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提高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说,师生双向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知识或信息已成为基本生产要素的核心;人类智力的开发成 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知识含量产品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商品;人才、创新、信誉、形象等无形资产将迅速增值,成为竞争的主要领域;创新思维、超前意识、竞争意识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创新技能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些特征影响和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教育必须去适应它,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而师生双向交流的提高是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说,师生双向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三)交流能力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交流是就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教育是一份以心换心的事业,因此,一切要从交流开始。作为一名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如何交流,用什么样的方法交流,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的有效性。如果教育者没有学会交流,就根本完成不了新课程提出的课堂教学要求。如果教育者没有一定的交流能力,就很难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实现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教学目标,即新课程设计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三维目标无法实现,新理念的三维目标就成空中楼阁。因此,交流能力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二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从教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教师是教育者,经过专门的训练,他受社会的委托,以培养课客体为己任。它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客体施加有目的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因此,教师对客体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取着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教与学之间,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二)从学方面来说,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有效,因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三)双向交流是连接主客体的枢纽。由上述可知,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要素,是教学活动的复合主题,二者的活动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前后相连。因而,充分尊重、激发师生主体能动性,并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教学优化的决定性条件。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双向交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什么是素质教育呢?众说纷纭,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质量的过程,是终生的事,不是一时的事,素质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学校教育是打基础的。素质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阶段的,要明确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要所有学校用同一个标准。有的人认为把素质教育与考试绝对对应起来是不妥当的,考试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是人一直进行的活动,学问是靠积累,有积累才有创新。理解素质教育应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它的本质内涵与时代意义。这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是都强调了素质教育应从小开始,考试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怎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是因材施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们之间又受遗传、环境、教育、主体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同一种教法这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最优化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利用课余其他时间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教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尽量发挥出来,这岂不是伦理学上所说的,要使人达到“至善”吗?因此说,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
(三)素质教育体现在双向交流中。因材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这是双向交流的具体表现。我认为双向交流是细水长流。它应该自始至终贯彻于上课和课外之中。(1)上课。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把课堂上尽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尽量设计在备课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上课时,面对突发事情不至于出现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上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正常教学 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加到教学中来。教学是双向的,只有师生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2)课外。一方面要对差生和尖子生进行具体辅导。通过与差生的谈话,了解差生在学习上 遇到哪些困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进行辅导。通过辅导,使差生的成绩能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它们缩短与班上中等生之间的距离。对尖子生进行辅导,同样也是让他们得到提高。这样做的目的 , 有利于提高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自己是老师而课下自己则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通过与学生交谈、举办比赛、进行球类活动……一系列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点是,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搞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点则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而言之,课上与课外,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极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因此说,素质教育体现在双向交流中。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师生沟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