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叶成
湖南省胸科医院 410013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开胸手术围术期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对炎性细胞因子和术后镇痛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40例(全身麻醉),实验组40例(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两组患者分别于诱导前(T1)、术后2h(T2)、术后12h(T3)和术后24 h(T4),采集血样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并记录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T2、T3、T4时间段时其各项细胞因子的浓度与T1相比均较高,其中实验组患者在T3、T4时间点时其血清TNF-α、IL-6的浓度较低,差异显著(P<0.05):通过视觉模拟评分其两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的评分与T1时间点相比较高,而对比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在T3和T4时间点时较低(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行开胸手术为了更好的达到镇痛效果其肋间神经阻滞的效果较为显著,能明显降低术后因疼痛剧烈而引发的系列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同时还能降低开胸手术患者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围术期炎性反应,预后恢复较好。
关键词 肋间神经阻滞;炎性细胞因子:术后镇痛:老年;开胸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占28例,女性占12例,年龄为64~79岁,平均年龄为(71.71±3.83)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占23例,女性占17例,年龄为65~80岁,平均年龄为(70.56±3.79)岁,两组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在手术进行前,进行不正规治疗,伴有严重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常规注射1mg的盐酸戊乙奎醚,并进行常规监测,主要监测桡动脉动脉血压、CVP、心率、常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80例患者均实施全麻诱导操作,主要采用咪唑安定(0.05~0.4 mg/kg)、中/长链丙泊酚(1.2-2 mg/kg)、舒芬太尼0.6-0.8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全部配置完成后5min对患者行气管插管操作,并连接麻醉呼吸机,并将其潮气量调控为6~8 mL./kg,呼吸频率设定为12-15次/min,将呼吸末二氧化碳维持在35-45 mmHg,中长链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技术,其浓度为2.5ug/mL,根据术中患者基本情况及术中手术刺激及时调整。给予实验组患者行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并进行诱导插管,患者行侧卧位,伸展上肢,并在切口上一肋间和下两个肋间均注射0.5%的盐酸罗哌卡因,各5ml。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分别在T1(诱导前)、T2(术后2h)、T3(术后12h)、T4(术后24h)采取3ml静脉血液,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含量,主要包括IL-10、TNF-α、TL-6,本次研究中所需的试剂盒均由上海抚生公司提供。检测期间均按照试剂盒的说明规范使用。并依据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疼痛情况,其中无痛=0分,良好<3分,基本满意3~4分,镇痛差>5分,剧痛=10分。其0~4分为优良,5~10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本文结合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浆IL-10,TNF-a和IL.6浓度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T2、T3、T4时间段时其各项细胞因子的浓度与T1相比均较高,其中实验组患者在T3、T4时间点时其血清TNF-α、IL-6的浓度较低,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比较( ,n=35,pg/L)
组别 | 时间点 | IL-10 | IL-6 | TNF-α |
实验组 | T1 | 21.7±6.3 | 13.2±3.1 | 15.3±4.4 |
T2 | 27.0±8.3*# | 18.3±6.2*# | 21.4±6.3*# | |
T3 | 40.7±9.3*# | 23.4±6.7*# | 24.2±9.6*# | |
T4 | 62.5±17.2*# | 24.3±8.2*# | 24.3±9.4*# | |
对照组 | T1 | 22.2±6.2 | 13.5±3.3 | 14.7±4.4 |
T2 | 26.5±6.3* | 21.2±5.4* | 24.7±7.2* | |
T3 | 32.5±9.1* | 31.4±9.2* | 33.6±9.9* | |
T4 | 41.3±15.3* | 33.7±9.7* | 32.6±11.7* |
注:与同组T1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其两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的评分与T1时间点相比较高,而对比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在T3和T4时间点时较低(P<0.05),如表2。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min)
组别 | n | T1 | T2 | T3 | T4 |
实验组 | 40 | 1.3±0.7 | 1.8±0.9* | 2.9±1.1* | 2.1±1.5* |
对照组 | 40 | 0.9±0.7 | 6.7±1.7 | 5.7±0.8 | 4.7±0.8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在围术期造成的创伤较大,进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术后还会造成肋间受损,其呼吸运动和咳痰均会产生痛感,且不易清除呼吸道中贮存的分泌物,若粘稠痰液堵塞至小支气管时,则会造成肺炎或肺不张,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肺部并发症,而开胸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均可引发机体内源性物质的释放,进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心率速度和心搏出量,增高血压收缩压,同时还会造成患者的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严重者还会造成心肌缺血[1]。除此之外,老年人开胸术后因疼痛而长期卧床,导致出院时间延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同麻醉方式对比下,其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实验组的T3、T4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较低,由此表明,肋间神经阻滞具有镇痛效果,进而可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并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而正常人的机体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细胞炎性因子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状态,而老年开胸手术会因创伤面积、疼痛进而产生的应激反应会释放出较多的促炎性细胞,进而导致抗炎性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则是维持局部炎性反应和介导,同时还会释放入血导致全身发生炎性反应[2]。而IL-6(白介素6)通常是由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文献显示其与机体的损伤程度、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抑或慢性疼痛具有相关性,而TNF-α(肿瘤坏死因子)能够诱导机体产生IL-8(白介素8)以及神经活性物质等,加剧炎性反应,因此白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可作为机体炎症反应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在行开胸手术为了更好的达到镇痛效果其肋间神经阻滞的效果较为显著,能明显降低术后因疼痛剧烈而引发的系列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同时还能降低开胸手术患者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围术期炎性反应,预后恢复较好。
参考文献:
[1]孙旭颖,徐微,贾淑芬,段凤梅.肋间神经阻滞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和术后镇痛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7,51(04):338-341.
[2]万琴,薛庆生,于布为. 慢性术后疼痛的机制和围术期防治[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 24(05): 36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