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融合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考与实践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3

国际商务专业融合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考与实践1

刘颖 王慧敏2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摘要: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之际,融合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战疫背景,探索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前准备精细全面,课前导学引疑激趣,课堂教学互动探索,课后拓展评价反馈,全过程贯穿以“国际视野,民族自信,诚信合规,责任担当”为核心的专业思政理念,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全面保障育人实效。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专业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思想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应该不仅仅专注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所有专业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将赋予专业课程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也是所有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和便利的条件。同时,线上教学平台师生之间实时双向评价与反馈的机制,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成果,学生也可以及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根据反馈及时改进不足,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开展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探讨。

一、融合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国际商务专业主要面向我国进出口贸易领域,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精湛的英语能力,熟练应用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国际商务教学团队认识到,对外贸易是我国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大多会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一线从业人员,其价值观和思政素养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据课程特点,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和典型案例,从中提炼出思政要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国际商务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国际视野,民族自信,诚信合规,爱岗敬业”为核心的专业思政理念。在抗击疫情期间,讲解国际贸易课程中关于贸易壁垒的章节时,以口罩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线,融入口罩的技术标准、生产产能、产业链构成、制度优势等内容,比较我国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次课程的思政线构建如图1所示。

61dfbd010821d_html_c8c4585f750707d6.png

图1 “一只口罩的全球之旅”思政线

二、融合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程试图构建TPACK理念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构建教学设计。该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按课前准备、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学习四个阶段来开展,具体如下:

1教学准备,精细全面

在教学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开展学情分析并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线上教学资源准备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准备阶段,按照专业思政的核心要素,在充分把握课程目标,吃透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巧妙结合时事要闻、中国故事、职场经历等,将课程思政融于专业课教学,达到“盐溶于汤”的境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课前导学,引疑激趣

教师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发布课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线上学习相关知识和完成任务。学生观看新闻视频材料: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优化N95口罩供应策略:危机/替代策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N95口罩供给不足时,采用中国标准GB 2626-2006和GB/T 18664—2002生产的口罩是N95口罩合适的替代品,引导学生就出口产品标准进行思考,如果进口国的产品标准较高,会造成出口什么影响?同时,教师在线上发布微课、PPT课件、文本材料、线上相关链接资源、预习测试题等资料,内容包括了解疫情期间中国工厂迅速提高口罩产能、供应国内市场的情况,中国防护用品支援全球抗疫情况,口罩生产背景知识学习,非关税壁垒的相关知识链接等。学生通过PC端或者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在线预习,在线平台可以全程监督并量化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情况,记录视频、文本材料、PPT课件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长,问题反馈及课前测试等。教师线上观测学生的学习进度, 并对学生导学阶段的学习成果作出初始评价。学生充分运用线上课程资源自主探究学习, 完成任务清单上布置的任务,并对自己进行课前学习效果自测, 提出疑难问题,以便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课堂学习阶段。通过课前导学,使学生事先预习学习内容,学生意识到,技术标准、品质标准也可以像配额、许可证一样,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也就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提前形成知识结构图,同时,对我们口罩制造生产现状及我国在抗击疫情中国内及全球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基础,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规划等能力的提升。

3、课堂教学,互动探索

课堂教学实施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导学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两条线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是如何看待发达国家严苛的技术标准,这样的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口罩出口是否构成壁垒?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开阔思路,拓展逻辑思维。学生了解到在抗击“非典”时,医护人员戴的还主要是纱布和针织布口罩,这些口罩无法有效阻挡病毒等小粒径微粒,产品达不到国外的技术标准,出口数量也很少,国外的技术标准成为了阻碍我国口罩出口的壁垒,但是随着我国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熔喷无纺布的纤维丝的细度和驻极处理的关键技术,我国生产的口罩已经达到了国外标准。因此,发达国家的产品标准可能对一个国家构成出口壁垒,但也可能转化为推动一国技术进步的驱动力,关键是出口企业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辩证思维,同时对中国不到十年间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感到无比的自豪。教师随之提出第二个问题,我国如何在口罩生产中迅速提高产能,保障国内市场,支援全球抗疫?是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小小口罩,牵动着数十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是诸多工业门类集团作战、供应链集成融合、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出来的产物。我国国内口罩产能、产量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出现指数级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口罩机、熔喷布等关键的机器、材料能够及时供应。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辅助以动画,视频,微课等多媒体手段,化解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开展小组探讨,交流互动,增加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形成团队协作、集思广益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从技术和产能两个方面的介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倍感珍惜中国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其次,通过线上测验、案例分析、项目任务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实时形成过程性评价,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分层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请同学们开展讨论并在线上任务区发表自己的看法:疫情是个特殊时期,全世界对口罩的需求几何级数的增长,我国原有的产能并不能满足这样大的市场需求,那我们又是怎样实现产能的迅速扩张的呢?学生经过线上查找资料,并开展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为中国口罩产能的迅速扩张主要是来自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中央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税收、金融支持;政府派出驻企特派员助力重点企业扩大生产;政府兜底收购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央企带头加大医用物资生产原料排产,体现大国重器担当。通过任务讨论,学生对我国的制度优势有了更深刻认识,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了更大的自信。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重难点掌握的程度,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有哪些提升,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再进一步总结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课后拓展,评价反馈

教师提供拓展资源, 因生施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两项课后作业,第一是我们的海关为保证防疫物资的快速通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进行保障,学生结合学习过的通关流程知识积极献策;第二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口罩生产领域仍然存在的劣势,了解我国的熔喷布生产线配套设备在精细化和稳定性上与国外产品存在的差距,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一项任务。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理解重视科技、重视人才、鼓励创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是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学生也能感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机感,清晰认识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并在危机感的驱动下奋发图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进行师生互评。学生完成线上的课后作业, 在线成果展示交流, 知识巩固拓展拔高, 反馈学情,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也对教师本节授课做综合客观评价。学生针对作业中的疑惑进行在线师生、生生研讨,教师答疑解惑,总结学生学习状况,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5、过程考核,突出思政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当中,积极探索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内容评价体系是指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显性考核,还拓展到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的获取、加工、运用、积累以及课程思政素养的习得和养成的过程性考核,进而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素养、创新能力、思政修养等。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更便利地开展内容多元化评价,例如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线上作业、头脑风暴、在线测试等,更好地量化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从而形成有效的评价。从评价方式多元化来看,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共同实现,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考察,注重对其学习最终结果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评价的目标。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构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考核模式,将教师的角色转向监督、引导、启发、解惑,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思想。

课程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有必要打造广泛意义上的大思政体系,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行之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资源自然巧妙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思政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菲.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96-97.

[2]孙立丰, 课程思政视阈下“战疫艺课堂”融合教学施策[J].中国包装,2021,41(07):78-80.

[3]李艳伟,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环境法规》课程为例[J].轻工科技,2020,36(04):156-157+168.

[4]苏海燕,杨世勇,陈韶君,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设计 实践 反思[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3):239-241.


作者简介:刘颖(198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职业教育;王慧敏(1975-),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基金: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提质培优教育教学培育项目《TPACK框架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JJGJG00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