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浦江流域水域救援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关于黄浦江流域水域救援的几点思考

侯志辰

上海市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

水域发生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其中,人员落水溺亡事故在我国乃至全球发生率都极高,造成的损失巨大。根据中国卫计委统计,2020年,中国约有57000人死于溺水,平均每天有高达 150人溺亡。应急管理部成立后, “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对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基本情况

黄浦江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至770米。平均流量约为每秒324立方米,平均高潮位3.25米,平均低潮位1.02米,平均潮差为2.20米,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

对于徐汇地区而言,滨江地区是黄浦江的中下游。受船舶性能、潮水气象、以及航行操控的客观规律影响,消防船航行速度偏慢,岸边属地消防站往往是第一到场力量。根据调研所得目前黄浦江在徐汇流域,辖区站级水域队,平均到场为14分钟。

二、救援力量

(一)队伍布局

根据徐汇区消防站点分布和黄浦江水系分布情况,支队构建了“1+3”的两级水域救援专业力量体系。依托南站消防救援站队组建1支支队级水域救援专业队;关港站、东安站、漕河泾站为站级水域救援专业队;并按照“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独立救援”的要求配备指挥、通信和战勤保障人员,落实运输车辆、救援保障物资和通信器材,能整建制独立承担救援任务。同时,依托区内航空资源,在金汇航空公司设置1处空勤救援联勤点,1架直升机和7名队员,进一步拓展救援功能,构建“突出重点、覆盖全区”的一体化水域救援网络。

(二)人员构成与分组定岗

在人员配备上,按照“小组有专攻、岗位有专长”的原则,分组定岗配齐各救援人员。其中,站级水域救援班组设立指挥员、安全员、救生员、舟艇驾驶员、通信员等5类岗位,形成团队化救援模式;支队级水域救援队设立指挥员、安全员、上游观察员、救生员、下游拦截员、舟艇驾驶员、通信员等7类岗位,构成分工明确、配合高效的救援体系。

(三)装备配备标准

按照支队级、站级两级水域救援队的任务需求制定相应的装备配备标准,将个人防护装备作为配备重点,规定所有队员必须配齐水域救援头盔、湿式救援服、水域救援专用救生衣(含牛尾绳)、水域救援靴、水域救援手套、抛绳包等12项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一主一备”的标准配足;结合救援需要,将水面遥控救生机器人、水面救生平台、抛投式救生圈、远距离多功能救生杆组合、携行包和模块化储运箱等17种实战救援装备纳入配备清单,提升装备配备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黄浦江事故类型

通常根据个人和水域情况的不同,从开始溺水到完全溺亡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救援人员抵达现场时溺水者可能出现以下 3 种溺水状况。

(一) 溺水者尚有意识,挣扎求救。这类溺水者尚有意识,还有自救能力,救援时应尽量选择间接救援的方式,也叫做非活饵救援,是指救援人员在岸上或者船上,利用救生器材对溺水者进行的救助。

(二) 溺水者失去意识,没有挣扎迹象。这类溺水者失去了自救意识,丧失了自救的能力,救援人员必须选择直接救援的方式,也叫活饵救援,是指救援人员穿着适当的救生浮漂、携带适当浮力用具,下水直接救援。

(三) 溺水者完全消失在水面,沉入水下。溺水者沉入水下,救援人员通过水面救援方式已经无法救援,需要采用潜水救援,是指在潜水救援团队指挥员带领下,救援人员使用潜水装具和适当的潜水技巧,对溺水人员进行的救援、搜索和打捞。

四、救援技术要点

(一)间接救援

间接救援也叫做非活饵救援。技术要点:(1)延伸救援法。从岸边或者船上伸出手、脚、水域多功能升缩杆或船桨等物品施救,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救援方法。延伸救援法的使用前提是早发现,并且伸手或救援工具可及溺水者; (2)抛掷救援法。如果遇难者的位置离船或离岸太远,无法采用延伸救援法,则可以采用抛掷救援法。目前常用的抛掷用具是水面抛投器,以高压空气为动力,将绳索或自动充气救生圈快速、安全、准确地发射至目标;(3)船只救援法。如果延伸救援法和抛掷救援法均不奏效,也可以使用冲锋舟、橡皮艇等船只实施水上救援。船只应从逆向水流的方向接近溺水者,然后从船上施救,为了简化救援工作,船上至少需要 2 名救援人员。

(二)直接救援

直接救援也叫做活饵救援。非游泳协助救援虽是最为安全的一种救援方式,但当救援人员无法通过间接救援有效救助溺水者时,或在平静水域比较适合直接救援时,则可以采用活饵救援的方式。技术要点:(1) 入水前的观察。入水前,要对周围环境做简单的观察,如辨别水流方向、流速、水面的宽窄等,并准确判断溺水者的位置;(2)入水。发现溺水者时,援救人员应在岸边快速抵达离溺水者较近处入水,下水救援人员尽量携带好浮漂用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绳子作为媒介将下水的救援人员与岸上救援人员连接;(3)接近控制。入水后,一般可以采用速度较快又便于观察的进攻式泳姿游向溺水者。(4)水中拖带。拖带是指救生者控制住溺水者后,采用各种游泳方法将其运送到岸边或船边的过程。(5)上岸或上船。当救生者将溺水者拖带到岸边或船边时,需将其扶拉上岸,以便抢救。(6)岸上急救。岸上急救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严重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维持基本生理体征,等待医疗人员到来。

(三)潜水救援

消防潜水救援的目的是搜救水下失踪人员,对救援人员的装备配备和技能水平要求极高,同时还要掌握有效的搜救方法。在入水搜索前,首先要确定搜索对象和范围。利用侧扫声呐建立 1 个搜索区,搜索区的建立既要将被搜救对象不在此区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又要尽量缩小搜索范围。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开展搜索,主要有 U 形搜索法、方形搜索法和扇形搜索法。

(1)形搜索法。适用于水流平静且水底平坦、无障碍物的区域。U 形搜索的方法是先从搜索的一角开始,呈一连串密集 U 形搜索。根据水下能见度来控制 U 形的密集度。

(2)方形扩展搜索法。适用于水流平静但水底地形较崎岖地带。当搜索区不大时,方形扩展特别有效。方形扩展搜索的方法是从落水者最终消失的失踪位置开始,根据水下能见度,采用“松紧度”较为合适的螺旋状进行搜索。

(3)圆形搜索法。适用于平坦、无障碍的小范围水底搜索,搜索时可以由 1 名潜水员执行搜索,也可以由 2 名人员配合执行。利用锚点或者 1 名潜水员作为圆形搜索的圆心,控制绳子的一端,执行搜索的潜水员控制绳子的一端,拉着绳子围绕轴心游动,完成 1 圈搜索后放一段绳子继续搜索。

(4)扇形搜索法。同圆形搜索原理一样,区别是以岸边为起点,绳控人员或者锚点在岸上进行控制,呈扇形不断扩大搜索范围。

五、几点思考

根据以上黄浦江灭火救援作战主要特点和当前作战不利形势原因分析,在解决对策上谈几点思路认识。

(一)优化调研内容。主动与辖区内海事、航运、码头管理中心等海事相关单位对接工作,全面获取航道图、码头分布图和主要码头船舶进出数据等信息资料。制作辖区单位码头类别等级分布图。

(二)创新建立类型预案。根据辖区单位分布情况,积极做好区域典型灾害事故类型的梳理汇总,创新建立灾害事故类型处置预案,对预案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推理论证和交流学习,确保预案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指挥能力。

(三)建立自培训机制。结合当前队伍现状,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分期组织专业培训,强化骨干力量,同时完成人员培训“内循环”,改变现有依托外部师资力量开展培训的现状,建立骨干师资队伍,编制体系化培训教材,积极探索创新实战应用性训练项目,夯实水域灾害事故处置业务能力,全面提升打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