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市 40112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原有传统型物质资助模式的帮扶救济基础上,需要纳入当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要素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份认同等,这样可以形成高校资助育人的立体新格局。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融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存在身份认同障碍,综合能力偏低等方面。在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下,高校可通过各种路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入社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优化路径
引言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有效发展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帮助和应用,以此达到培养范围的拓展和质量高效的提升。新媒体时代具有快速、便捷、多样的特点和优势。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挖掘新媒体育人的内涵,推动高校资助体系朝着更好、更健全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实现大学培养目标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分析
1.1资助管理体系未完善
生源地主管部门对贫困生的审查不够严谨,随意开具贫困生证明,加重了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鉴定难度。且各地区贫富差异大,对贫困生的判断标准各不相同,导致高职院校对于贫困生的评定存在困难。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监管机制是否完善很大程度影响了资助工作是否公平进行。由于高职院校人员变动大,缺乏切实可行的考评机制。对于资助程序是否合规,信息上报是否准确等工作执行缺少相关监管政策和监管人员。这导致容易在资助过程中出现对贫困生信息判断不够准确,从而使得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大大降低。
1.2资助过程中贫困生面对的问题
大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选择通过勤工助学的途径来减轻家庭负担和获得资助,然而部分同学会因不能协调勤工助学和学习之间的时间,易出现在学习上不够重视等问题,以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学生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了解和认识的不够全面。部分学生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并不对其所获得的资助抱有感激心理,对所获得的资助也不能很好的使用和规划,只是用来增加自己的日常花销,这不仅不能使高职院校资助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对资助所带来的花销产生依赖心理,不能达到帮助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目的。
2 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对策
2.1国家统筹规划扎牢学生资助保障网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这不但是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是为高校学生资助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如此特殊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更加不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从而深刻认识到在这样的新时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受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就学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资助范围和各项资助标准,完善和健全资助政策,为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在我国已经形成“奖、助、贷、勤、补、免”为一体,辅以“绿色通道”这一较完备的高校家庭经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尤其是十九大以来,该体系政策内容不断丰富,结构更加完整合理,功能更趋于多元化,在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2全员资助育人
要从保障型资助要转变为发展型资助,必须调动学校各方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建设一支更加专业和更高素质的资助工作队伍,并且尽可能使高校各部门教职工都参与进来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注重建设资助育人所需的高质量团队。一方面,这个团队不仅要有资助政策体系的制定、管理、具体实施者,他们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并且分别对应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学校领导机构、管理专责组织以及各二级学院的资助专项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等。另一方面,需要将高校专业教师(尤其是带班教师)和财务以及后勤工作人员都纳入该团队,这样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也能更加关注到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活、道德和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保障资助工作团队的业务熟练程度和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还需要进行教育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在熟知国家和本校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情况,也对自身的业务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3全方位资助育人
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全面、长远的发展。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在做好物质帮扶,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诉求,在具体组织和开展的工作中,可以有效结合无偿帮扶和有偿资助、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例如,高校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进入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实习的机会,学生不仅能在实习过程中获得工作报酬,更重要的是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精神方面的激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出现许多新特点,有资助理念人文关怀缺位,资助体系全员投入欠缺,资助机制育人功能弱化等,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育人功能发挥作用不够,精准不够,沟通不畅。通过改善育人理念、全员资助育人、全程资助育人、全方位资助育人等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和水平。高校资助工作,事关教育扶贫、教育公平,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
2.4提高思想认识,理清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有效性问题
政府是补贴制度中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主体,应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多项相关政策的出台,使政府将国家拨款的理念转变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公正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此外,高校是教育主体的支撑体系,首先发挥着培养人才的作用,负责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勤工俭学、校外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贫困学生的三观教育。 高校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专业素质。 通过激励的方法,可以为高校贫困生提供资助的同时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学习良好氛围。同时,社会组织和个人是资助体系的补充主体,通过校企合作,一些知名公司和校友在高校设立了各种特殊奖助学金,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在公司工作,不仅能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而且能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1]。
2.5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丰富贫困生资助内容
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运用好大数据分析,对贫困生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高校参照该标准,建立严格的贫困生认定机制,让贫困生的信息更加准确,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在经费内容上,高校首先要建立评价、认可和监督相分离的制度,即班级和学院有选择权,学校有关部门有审批权,师生有监督权。要建立贫困生资助宣传制度,贫困生评选结果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公布,并由全体师生监督。加强对贫困生的监管,及时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况,了解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资助工作全过程监控[2]。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困难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一新形势的出现,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加上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步入从保障性资助转变为发展性资助的过渡阶段,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新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路径势在必行[3]。
参考文献:
[1]穆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J].轻工科技,2021,37(12):122-123+132.
[2]杨洋.人力资本背景下高校经济资助的方法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9):57-58+61.
[3]汤梦姣,唐海,高峰.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资助体系探究[J].作家天地,2021(2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