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摘要:目的 对临床心血管内科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常见护理风险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观察提出针对性风险管理之后积极加以预防的效果,评价护理方法应用之后的安全性特点。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之中,总计抽取90例开展对比对照研究,将所有之前阶段收治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其余现阶段进行风险分析针对性预防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护理管理方法和干预模式的不同。对两组分别开展干预之后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对比,评价护理干预方法和措施的具体应用效果及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结果 在开展干预后的安全性结果对比发现显著差异,即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相比之下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产生突出的效果差异。结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常见护理风险分析,总结其常见的风险特点、表现,积极加以预防干预之后,普遍的安全管理效果可以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让患者疾病治疗、护理和预后恢复得到优化。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护理效果;护理安全;常见风险;预防;
引言: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而且疾病呈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开展护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就相对较多,如何有效开展护理、规避常见风险、促进健康情况的优化,也是目前开展临床护理干预之中十分需要关注的一部分内容[1]。普遍的护理风险干预方法以及安全管理方法普适性较强,但针对性、个案性的关注程度远远不足,是否符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护理开展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针对其风险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到潜在的护理风险,有助于为护理策略的制定、个案化护理的开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再以这样的主要风险构成,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策略,合理地进行预防,能够取得更好的护理安全管理效果[2]。基于此,本次研究对相关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风险进行总结,提出合适的预防策略,评价最终的效果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是本院所收治相关群体中所选取,将之前阶段收治常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n=45),其余现阶段进行风险分析针对性预防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n=45)。患者年龄52-84岁,平均(67.82±13.25)岁,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高脂血症和慢性心衰等,从经过临床明确诊断到现在1.5年到6.5年,平均(4.13±2.15)年。患者其他器官、系统功能正常,无严重功器官衰竭、功能障碍及痴呆类疾病等问题,也不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传染病等问题,对于相关护理干预及护理风险管控都可以正常的依从、配合,彼此之间高度接近(P>0.05),满足了对照试验的原则标准要求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开展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做好用药方面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常规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提出合适的护理干预方法,合理地进行用药观察和用药查对。观察组同时对其护理风险进行针对性地分析,然后提出合适的风险预防策略,首先在风险因素方面,主要包括了患者个人因素、用药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护理人员及操作因素[3]。患者长期接受住院治疗,其疾病情况较为复杂,为护理带来了较高风险,加之用药伴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复杂,药物的相互作用、基础健康情况,都会为护理带来一定风险。环境方面,伴随生理功能减退、疾病作用之下,容易出现跌倒、坠床等风险,受疾病影响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性情绪,对于护理的依从性就相对较差。而且相比之下,护理人员的经验、技术、技能以及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也会导致其护理安全受到影响。其次应对这些风险积极进行系统性干预,加强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认知等方面情况,然后进一步对其细致风险进行评估,对用药加强审查,了解患者既往健康情况,用药之前进行严格查对,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我护理、疾病观察,讲解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反应,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环境方面,要保持地面的干燥、无障碍物,走廊扶手禁止晾晒衣物,控制温湿度适宜,定期检查卫生间紧急呼叫器。为患者在床头张贴警示标识,提醒患者上床休息拉上床挡进行安全防护,预防跌倒、烫伤。加强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情况,如存在明显焦虑抑郁则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强化对护理人员技能的培养。最后定期进行评估,对护理干预方案进行调整,持续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改进。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分别开展干预之后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和x
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相比之下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情况对比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情况对比
组别 | 例数 |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 护理满意度评分 |
观察组 | 45例 | 1例 | 89.21±5.37 |
对照组 | 45例 | 7例 | 70.32±5.31 |
P | / | <0.05 | <0.05 |
3.结论
针对性的护理风险分析并提出预防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现有的护理安全与健康等方面情况,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4]。风险分析之后预防干预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患者总体满意程度提高,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
如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针对性进行风险预防干预后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复新.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年7卷40期, 91页, 2020.
[2] 措毛吉. 心血管疾病在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006(094):93.
[3] 汤玲, 皮芝兰. 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与护理方法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v.19(78):310-310.
[4] 代小霞. 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式护理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007(03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