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弥渡县人民医院, 云南弥渡, 675600
摘要:目的:剖析胃结肠息肉予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32例胃结肠息肉患者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开展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剖析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并对比手术开展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手术开展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施行于胃结肠息肉的治疗中,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控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重视推行。
关键词:胃结肠息肉;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疗效
胃结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具有隐匿性且特异性症状不明显,致使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风险因素。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是临床常见的微创术式,在胃结肠息肉的治疗中能取得理想疗效[1]。本文以32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为观察案例,剖析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的施行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32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以双盲法为分组模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6例纳入对照组,有男性人数10例,女性人数6例;年龄最大值76岁,最小值32岁,平均年龄为(54.05±9.01)岁。另16例纳入观察组,有男性人数11例,女性人数5例;年龄最大值75岁,最小值33岁,平均年龄为(54.13±9.28)岁。纳入标准[1]:症状表现及体征符合胃结肠息肉的诊断标准,且经结肠镜及胃肠镜确诊;未患有胃部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未有精神疾病,意识及认知良好,能有效沟通;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剖析两组病患的基线资料,性别与年龄等数据指标的差异较小,不具有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开腹手术,提醒患者采取平卧体位后,开展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基于B超检查结果,于患者下腹部行手术切口,逐层剥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腹腔完全暴露。根据息肉的所在位置,施行胃肠壁的切开操作,随后不断挤压息肉,挤出后进行切除;针对有蒂息肉的患者,对息肉施行结扎处理后进行切除;针对恶性息肉,遵循患者意愿及病情施行胃结肠的全部切除。手术结束后,逐层缝合胃肠壁及腹壁等组织。观察组予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提醒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后,开展硬膜外麻醉;置入胃肠镜观察患者息肉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对于无蒂且形状不规则的息肉,开展氩离子凝固手术治疗,打开充满氩气的钢瓶阀,将1分钟的氩气流量控制在1至4L之间,热凝深度控制为2至3mm,功率设置为40至60W;将氩离子探头置入活检孔中,在距离息肉4cm的位置处,开展电凝操作。对于有蒂的息肉患者,开展高频电凝的电切治疗,将高频电金属的相关圈套器,置于活检孔中,并套住息肉的基蒂处;随后,利用钛夹夹紧基蒂根部,待息肉颜色为紫色时,通电予以切除。术后,所有患者均施行抗感染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病患的手术开展及住院时间,剖析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具体判定为[2]: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创面基本愈合的患者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创面明显愈合的患者为有效;未达以上任一情况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患者占比之和。研究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出血、穿孔及腹胀等[2]。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组间研究择取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对理想,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开展及整体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手术开展时间(h)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 | 4 | 6 | 6 | 10(62.50) | 60.45±6.11 | 7.29±1.58 |
观察组 | 7 | 8 | 1 | 15(93.75) | 31.45±6.11 | 3.71±1.24 |
X2/T | | | | 4.5714 | 20.1369 | 10.6946 |
P | | | | 0.0325 | 0.0000 | 0.0000 |
2.2 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研究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研究[n(%)]
组别 | 出血 | 穿孔 | 腹胀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2 | 1 | 1 | 4(25.00) |
观察组 | 1 | 0 | 0 | 1(6.25) |
X2 | | | | 2.1333 |
P | | | | 0.1441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转变和饮食种类的丰富,胃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只增不减,且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亟待早期发现和对症治疗。手术是治疗胃结肠息肉的常见举措,能有效减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经临床深入研究和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常规的开腹切除手术对患者的胃功能影响较大,且容易诱发诸多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延缓患者的机体康复进程[3]。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结肠息肉重要而又常用的微创术式,依托内镜提供的清晰视野,借助高频电流在人体内产生的高热效应,实现病变组织的凝固及坏死,进而促进息肉得到完善、快速的切除。有研究明确指出[3],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和安全有效等诸多优势,较于常规的开腹切除手术而言,更具使用优越性,已成为内镜下治疗胃结肠息肉的最佳举措,颇受广大病友赞誉认可。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且手术开展及住院时间较于对照组更短,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对胃结肠息肉予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的价值理想,利于提升疾病疗效,并控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平.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保健文汇,2021,22(5):278-279.
[2] 房春香.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55-257.
[3] 韩勇刚. 胃结肠息肉患者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的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4):87-89.
作者简介:李绍娟,汉族,主治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诊治和消化内镜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