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附城镇卫生院中医科 731500
经行头痛,中医病名。是指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消失,称为经行头痛。多发于行经妇女。《张氏医通》有“经行辄头痛”的记载。头痛严重者伴恶心呕吐等不适。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亦可见于更年期尚未绝经者。本病治疗后效果较好,对顽固性头痛者要排除头部器质性病变。行经乃妇女之正常生理,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动,故气血之盛衰、升降、出入、转枢,是维持此生理功能的源泉和动力。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用,肝藏血,主疏泄气机,气血条达,月经如期而至。假如肝气不舒,气郁血滞,经血就不能如时下泄,经气壅滞。一方面循经上扰清窍,则出现头痛;另一方面胞脉阻滞,月经周期错后,则少腹胀痛。另外,经血不畅,肝气郁结,还会引起情绪异常。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典型病例:
1、气血虚弱型:患者,女,33岁,2019年4月初诊,经前头痛反复发作2年。育有2女1男,平时工作劳累,于2016年开始出现经行头痛,每于经前1天开始出现经前头痛,以两侧痛为主,疼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持续1~2 天,患者既往曾多次服中药治疗,症状稍有减轻,但每次月经前就反复发作,后发展为经前及经后1-2 天均头痛。体形偏瘦,面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细。治疗以益气养血,活络止痛,方药:蔓荆子10g、鸡血藤10g、人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5g、当归10g、炙甘草10g、熟地15g、川芎10g、生姜10g。服7剂,二诊疼痛减轻,无恶心呕吐,去生姜加枸杞首乌15g继续服10剂,后2月随访,头痛亦无复发。
2、阴虚阳亢型:患者,女,28岁,自述在某大医院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经邻居介绍来我院试治。症见:心情急躁易怒,巅顶痛、头晕目眩,经量少、颜色鲜红,口干咽燥、腰酸腿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治疗以滋阴潜阳、疏风止痛,处方:熟地10g、山芋肉10g、山药10g、泽泻10g、茯苓10g、牡丹皮15g、龙胆草10g、枸杞子15g菊花10g、钩藤10g、石决明20g。二诊:精神明显好转,无头痛,腰膝酸软明显,加川续断15g、桑寄生15g继服15服。后电话随访,亦无复发。
3、瘀血阻滞型:患者,女,43岁,2019年10月就诊。自诉:反复经后头痛7年。患者为老师,平时教务较多,情绪比较急躁,每逢经时在前额,时而在两颞侧疼,每次头痛头晕持续2-3 天,需服止痛药。患者也曾多次服中药治疗,但头痛头晕症状反复难愈,近3月还表现为非经期头痛现象。形体中等,面色灰暗,每次月经血块较多,查体:血压104/68mmHg,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药:柴胡15个、红花10个、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枣10g、当归12g、 生地黄20g、丹参20g。7剂。二诊,药后头痛头晕均减,大便通畅。加钩藤10g、白蒺藜10g服用半月,后随访,未复发。
4、湿阻中焦:患者,女,35岁,2020年1月就诊。主诉:反复经前及经期头痛3年。每于经前2 天及经期第1-2天头痛,以双颞为主,连及前额,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需服止痛片,近1年疼痛加重,后经朋友介绍来就诊。患者形体中等,面色青暗无华,每于经前脸色明显晦暗,语音稍弱,月经量中等,有血块,舌暗红,苔稍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湿阻中焦,血行不畅,治疗以祛湿化瘀为法,要用:法半夏10g、天麻10g、佩兰15 g、白蔻仁10 g、荆芥10 g、白芷10 g、川芎10 g、秦艽10 g、柴胡10 g。于经前3 天开始内服,连服7 天,并于月经干净后复诊。二诊:诉基本不痛,上方加藿香10 g,前胡10 g,益母草15g继续于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无头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