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新”“深”“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3

教学中的“新”“深”“活”

魏佩周

黄河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教育好当代大学生成为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至关重要。该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提出了“新”“深”“活”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方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目标。教育好当代大学生成为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至关重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但在实际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体现思政元素不具体,如何讲授、如何考核都没有明确要求。在教材编写方面,没有专门的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教材;有的教师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两张皮,没有找到结合点;有的对形势关注不够,对学生了解不够,思政教育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简单讲,思政实践可以当做基础课程来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应用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意识。在学习时,能够具备较缜密的逻辑性,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于教学来讲就是美妙的结合。学生的思维中包含着创造性以及辩证思维,可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以及探索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思政教学非常的重要,尤其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与思政教学息息相关。通过思政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思政实践课堂、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意识会有所提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文艺复兴结束之后,其实思政实践就已经存在,但是当时针对的是人类理性精神,另外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互联网,所以思政实践并未普及。思政实践主要阐述了自然界物质的变化以及规律,然而现在思政实践形成一个载体,可以应用到各种领域,尤其是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实践教课堂,可以为学习给予一定的支持。思政实践具有极限思维,可促进思政教学,根据这一特质可以发现物质的万变,通过思政实践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立数学观。

为了让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中体现了“新”“深”“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用于剖析社会科学,但在其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手段会以矛盾冲突的形式出现,通过矛盾冲突进行观点分析,尤其是针对于社会中所存在的利益,针对社会群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前是较为完善以及经典的社会理论。在其中所存在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同时也符合事物发展过程,由始至终的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政教学中,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学习更有积极性。国内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尤其是社会目前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想要促使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已经诞生,并且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得养专业人才。可是目前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去充分的掌握专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思维。根据最近几年的状况分析,国家领导对于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在立德树人方面。全国高校目前已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目前的重点。


所谓“新”,一是体现新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在讲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拥护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讲清楚党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二是运用新材料和新典型。在讲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时,举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近400名党员、干部为抗击疫情献出了宝贵生命。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不仅讲钟南山等科学家的精神,还特别讲身边的人和事,更具有感染力。三是新的考核方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纠正上课不认真听讲、期末突击应付的现象,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学习心得。考勤要求:旷课1次扣20分,请假1次扣5分,迟到1次扣5分,早退1次扣5分,考勤成绩低于60分者,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堂表现包括课内和课外表现,根据课堂发言和参加活动情况,给予课堂表现成绩,以奖励为主。将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纳入平时成绩考评,以此代替手写作业。课堂笔记,只记老师讲的主要内容,形式用统一的模板,期末进行优秀课堂笔记评比,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心得体会不少于4次,1次不少于500字。

所谓“深”,一是引导大学生学习经典著作。把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著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让学生理解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体系和精髓。既有必读书目,也有推荐书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习效果,在课堂中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开展读书交流会。通过学习,学出了方向、学出了方法、学出了干劲、学出了党性。二是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中,贯彻用学术讲政治的要求。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中国与世界等多角度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讲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上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三是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有的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任意歪曲、拼凑、剪裁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诋毁领袖人物,丑化民族英雄,以所谓历史细节的考证否定宏大叙事,迎合公众“求新”“猎奇”的心理,达到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虚无党的历史的政治目的的反动的和错误的观点,廓清学生的模糊认识。要用事实说话,材料要来自多方,不仅有我方的,还有要对立方的。

思政教育实践作为德育为基础,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首先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不断启发学生,要将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信仰追求,同时也会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解,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课程中可以熟练的应用知识以及技能。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院校的必修课程,促进学生构建政治思维,理解经济生活所形成的现象以及问题。在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马克思思想,能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世界,对世界有全新的认知,同时具备正确的人生关以及世界观。思政教学的开展,能够使智育和德育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的教育目前与各学科学已经充分融合,说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

十九大后,中国已经派出了全新的时代,尤其是对于教育领域也要与时俱进。在教育领域中,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然而所产生的主要矛盾目前已经与社会密不可分。由于矛盾的存在,所以在学习、成长、工作以及发展中,会受到重重阻挠,在经历了众多困难后,需要有不同的选择。此过程中会存在着众多的矛盾,所有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提示着所有人要坚持普遍性,根据其指引展开行动,勇于揭露矛盾,勇于接受矛盾。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法进行精准的判断,同时也会产生错误判断。这提示着我们要勇于承认失误,要在学习中减少失误,要避免失误的发生。想要坚持只要找到不同的渠道,预防片面性的产生。在学习中,首先要认知到错误,要有良好心态去面对错误,同时也要选取辩证去看待错误。例如在学习中的某一个行为,是否会损害他人利益,是否为他人带来麻烦。在学习中要认真努力,及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要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在矛盾中会产生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会有较为丰富的特点,形形色色的矛盾会带来不同的特点。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与其他的专业进行对比,形成了具体问题。当然,自己的学习情况只有自己最熟悉,而当问题摆在面前时,需要及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因为在将来,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解决。

所谓“活”,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为使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亲和力的课程,听起来新鲜,嚼起来有味,用起来管用,我们在思政课总课时中拿出一定的实践课时,利用理论课堂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内实践活动环节,灵活运用“讲、读、看、写、说、唱、诵、辩、演、行”等教学形式,比如“讲”,时值建党百年,教师让学生搜集党史小故事,将课前八分钟作为学生讲党史故事的时间,然后学生点评、教师提炼,既学习了知识,又增强了能力和素质。我们还开展了“心中有党,强国有我”的主题演讲,主题演讲活动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活动环节新颖,同学们按抽签号码顺序轮流上台进行演讲。同学们紧扣主题,既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又表达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语言表达生动,声情并茂,娓娓道来,或结合PPT进行演讲,或结合视频进行展示。背景音乐或舒缓或激昂,精彩的演讲使同学们既感动又受教育。各位同学演讲结束后,都有同学进行点评,点评包括演讲内容,言语表达,肢体动作和综合印象,不仅肯定了优点,还指出了努力方向,现场互动氛围热烈。随着主持人宣布同学们演讲完毕,任课教师发表感言,肯定成绩,提出要求。课堂辩论赛也是许多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它可以直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该活动老师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辩题、深度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效资料,对问题深入探究,在正方辩论中强化认识,在反方辩论中厘清误区。如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专题七《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好。正方观点是以城市为中心好,反方观点是以农村为中心好。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学生对于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相关史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也得到很好的实现。比如“唱”,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唱与思政课内容有关的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唱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及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如《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英雄赞歌》《中国新时代》等,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通过情景剧的精彩演绎,仿佛让人看见了秋瑾、夏明翰、闻一多不问生死,毅勇前行的身影,看见了1919年充斥着不公平的巴黎与中国外交官的悲伤,看见了一张张青涩又坚定的面庞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看见了嘉兴红船上共产党员代表充满希冀的目光,看见了长征路上的军民鱼水情,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奇迹的崛起……这一个个节目,向观众展示的正是中国从屈辱中站起,在陡壁上攀登,终于向着光明前进的历史进程。“四史”知识比赛分为必答题环节、抢答题环节、挑战题环节。这不仅对选手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度的考察,更对选手的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过程中,选手们积极思考,认真作答,竞争激烈。推荐观看的爱国主义影视片主要有:《鸦片战争》《甲午风云》《辛亥革命》《开天辟地》《南昌起义》《长 征》《西安事变》《百团大战》《东京审判》《重庆谈判》《大决战》《开国大典》《英雄儿女》《焦裕禄》《孔繁森》《邓小平》《将改革进行到底》等。学生还要写观后感,不少于1000字。依据心得体会的质量给出成绩(百分制)。观影后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进行交流讨论。任课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要求学生调查研究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调研内容既可调查学生关心的问题,也可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学生自由结合(3-5人)开展社会调查。为了保障调研质量,教师专门讲解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并上交。(报告要求围绕主题,材料翔实,实事求是,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依据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成绩(百分制)。调查报告附上活动的照片1-2幅。调查报告在班内交流,分享调研成果。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不仅要掌握正确的道德意识,还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促进道德思想的发展、道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但是当前的学校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校外活动组织有所缺乏,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相结合到一起。目前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过于单一,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为学生展开思政教学,将使青年学生看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利益,看到大国的强大支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的重要标志。这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紧密联合,把当前的国情的内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矛盾所具有的不变性以及特殊性,会促使辩证统一的形成。此时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存在于特殊性内。例如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才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此时特殊性的体现,也会囊括着普遍性。各个领域会产生交叉性,而促使矛盾中的普遍性以及特殊性,在合理的条件下展开相互的转化。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融合,同时也会有相互区别,其共性是囊括着相似以及相同的东西,而个性会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共性无法囊括个性。我们要了解到,在生活中矛盾无所不在,主要是自己如何去看待,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矛盾、自身的矛盾,都可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人意愿会产生矛盾;正确和错误之间会产生矛盾;真善美和假丑恶之间会产生矛盾;知识和实践之间会产生矛盾;他人与自己之间会产生矛盾,成功与失败之间会产生矛盾。种种矛盾的出现,看似非常矛盾,但是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讲,矛盾关系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可以体现出成功和挫折、还可以体现出生与死、美与丑、公与私、顺与逆等矛盾关系。根据人生实践以及丰富的经验,在一步步积累后可获得欢乐体验以及失败痛苦的,通过矛盾运动进行总结,形成人善的人生理论,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是相同的,例如我们的起点都是学习,但人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可形成社会关系基础矛盾,这对于人生观的培养非常重要。人作为社会关系的综合,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明显特征,通过社会关系可以体现出人的发展方向。根据唯物辩证法,可知矛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几乎无处不在。矛盾自身会随着运动变化而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于事物的发生以及发展等,可作为根本动因。社会和个人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来自于社会关系,通过不断的探索,可获得更多的认知,可改造客观世界。

作者简介:魏佩周(1959.01-),男,河南省长垣县人,黄河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1983年郑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本科),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