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 ·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几经演变才到了今天。过去它为什么是那样的,现在又为什么是这样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图书馆;历史
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是很短的,从产生算起,充其量不过二百年左右。在我国则为时更短,至今还不足一百年。其前身我们称之为藏书楼,但在许多种外语的辞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别。目前,各国图书馆事业各有特点,而且发展很不均衡。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然而,人们看到,现代形态的图书馆今天又开始经历着一次新的演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人提出了第三代或第四代图书馆的说法。在这里,本文将从文献技术水平、文献储存结构和文献利用等三个方面,阐述图书馆的历史演变过程。
1 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概述
1.1 蕴育时期
随着文献的创制,人们开始了存储与积累文献的活动,这种活动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早期的文献技术水平很低。文献的载体都是天然的物质,如我国的泥版和纸莎草,以及我国的甲骨与等。那时我国文献著录手段则是手工的雕刻与缮写。在这种条件下,能产生的文献数量是很少的,复本就更少。
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个时期的文献储存结构是集中的,那时,只有为数甚少的孤立藏书点,而且都属于王室或寺院等社会机构。文献的利用也极为狭小,只有社会的少数人才有条件与必要来阅读它,他们同时也就是所藏文献的拥有者,或其集体的成员。
两、三千年以前的藏书多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后批的文献中了解到一些端倪。至于流传至今的实物,则不过考古活动的有限发现。一批批出土的泥版书、甲骨或简策等。毕竟与今天的图书馆形态相去太远,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原始文献集合。这就是蕴育时期的图书馆形态。
1.2 萌芽时期
文献技术在发展,后来出现了人工制作的文献载体。特别是纸的发明,在那时,这是一种既可以大量生产而且价钱不高的文献载体,它大大方便了文献的传播与利用。手工缮写的纸制文献是向这一时期过渡的一个层次。继之而来的雕版印刷的发明,使文献技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同一文献可以按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制作版本。
在这种条件下,文献的利用大大强化了,社会的储存结构也相应地有所变化,即由集中转为分散。社会上出现了为数较多的藏书点。除官府与寺院的藏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外,还逐步开始了私人的藏书活动。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进一步分工,作为读者的知识分子慢慢形成了特定的社会阶层,因而使文献的利用范围有所扩大。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解体,其文献储存形态就是所说的藏书楼。藏书楼都是封闭式的,即基本上得不到公开的社会利用,而且是在其发展的晚期才出现过少量的借阅活动,由它们保存下去的藏书,都已成为今日图书馆的珍品。藏书楼可以看作是萌芽形态的图书馆。
1.3 成长时期
汉语中的图书馆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它有自己特定的含义。现代的图书馆活动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规模与社会性都在日益增长,已形成了专门的事业,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这种形态的图书馆可认为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到来的。
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急剧的发展,机械印刷手段标志着文献技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期刊和报纸等新型文献相继出现,文献的利用与储存大为普及,开始成为人民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组织者。
在这个时期,文献的·储存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前期的分散转为联合。从联合目录的编制、集中编目的发展、协作组织的建立、藏书建设的分工,直到各种集中化图书馆体系和分馆制度的建立,都体现着联合这一总的趋势。又由于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普及,使读者的数量急剧增长,终于出现了多数社会成员需要和可能利用文献的新情况,因而文献的利用服务达到了广泛的程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和各式各样的读者工作则是图书馆在成长时期中最主要的特点。
1.4 繁荣时期
从世界范围的整个图书馆事业来看,新的繁荣时期尚未全面到来,但技术推进已开始形成,并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已有所应用。我们可以根据今天的趋势来描述一下图书馆事业在未来繁荣时期中的面貌。
首先,传统的机械印刷文献将继续存在,但缩微、录音、录像和电子文献等载体都已全面突破了固有的文献技术水平,它彻底丰富和改变着图书馆藏书的成分。
其次,社会性的文献储存结构也将进一步完善,即由联合储存发展为整体性更强的系统储存,也就是说,每一个储存单位的藏书都将丧失其独立性,而成为整个社会藏书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储备藏书体系的出现就足以说明这一情况,而联机检索体系的独立则预示着更大的发展。
至于文献利用的范围,也将由广泛转为全面。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整个一生都将伴随着积极的阅读活动,而图书馆服务也必将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2 图书馆历史演变的直接原因
不论哪种形态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必然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为基础,这也是图书馆形态演化的基本根据。为解决这种矛盾,需要首先弄清文献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体现,它分为物质交流与精神交流。精神交流的内容是信息,包括知识、情绪和思想等,其手段则原来只有口头语言和其它声像艺术。文字与文献的创制开辟了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文献交流从此成了人们精神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献作为人们从事精神交流的物质手段,在其形成之后必须有社会性的储存与提供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图书馆活动就正是这样一种保障。
需要这种保障的原因在于文献传播的特性于文献利用的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文献在传播过程中迅速沉淀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必然的散失现象;而每一个读者需要利用的文献范围却总是发展和变化的,这样就使得任何个人都没有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随时取得全部需要的文献。同时,为了使文献传之后世,也必须有一个妥善储存的过程,因而产生了古代文的藏书活动。它后来又进一步演化成了今天的图书馆,它提供文献的主动性正在急剧加强。形成图书馆活动的基本根据就在于客观上存在着的这一矛盾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性措施来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钱学森.科技情报交流的·科学技术.图书馆学通讯,,1983.4.
作着简介:谈华杰(1973.1)男,汉,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生。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管理工作。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