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0 )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变化多样,社会经济变化多端,民居建筑作为百姓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木材作为传统民居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木材作为民居架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方面表达出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木结构设计思想建构,一方面蕴含着中华民族巧妙的工匠精神,为建筑在造型上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本文以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为切入点,从木结构元素的特征以及木材材质特性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民居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木结构;材料;工匠精神
在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木架结构的传统民居就已出现,后又逐渐发展为以南北方向为轴线建立房屋庭院、并将房屋围成庭院的建筑布局的形式,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淳朴自然,反映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观念等特征,蕴含着中国古代巧妙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里的美感与自然具体体现在地址选取、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和房屋装饰等几个方面[1]。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钢材、砖石以及木材的广泛运用已逐渐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而木材可持续性、环保节能的特性从古至今被人们喜爱并广泛的运用到民居建筑乃至家具的设计中。
一、传统民居中木结构建筑元素的特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先生曾说过:“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木结构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由木材或由木材作为主要载体加工建造而成的建筑。现代木结构的居住建筑大多已成体系,例如原木建筑和轻型木结构建筑,近年也出现了采用胶合木等工程木材的建筑[2]。木架结构的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古代工匠在建造民居时注重将结构与自然结合,协调统一,其建筑元素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结构、形制和装饰三个方面。从木结构建筑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传统民居,屋顶作为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组成之一,屋顶承载着天,又寓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皖南地区青瓦白墙的民居构造大多都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复杂多样的构件形成框架结构基础,以此承担整个建筑的重量。
我国传统民居的木结构建筑多为单层,以南北为轴线向外延伸扩展,从形制的角度来看,传统建筑具有三段式的立面:台基、屋身、屋顶,屋顶的形式以及台基样式都是中央集权和等级森严的体现;单数开间的形式主要强调了中央集权的思想。以江西地区的砖木混合结构的民居为例,其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或抬梁穿斗混合式的方式进行建构,建筑中央留出开间,中心开间的部分有着非常开阔的面积,大门、天井、主厅等沿轴线分布。民居建筑虽多为单层,但其室内却高达五、六米,房间顶部就形成了一个小巧轻便的储物空间。从装饰层面来看,官式建筑装饰富丽堂皇,花纹繁复,讲究精雕细琢;民间建筑则讲究朴实无华,大多为祝福、吉祥、辟邪等寓意。因此,能否将中国传统民居的木结构元素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新技术、新型环保材质结合进行重新设计和创新,需要当代设计师深入探讨和研究。
再如,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的作品梼原木桥博物馆,如图1。博物馆充满了东方韵味的传统木架建构元素,建筑整体呈现桥梁样式,向上方和四周呈现生长的姿态,形成了斗拱形的木构架,巧妙地将被道路分开的两座公共建筑连接起来。博物馆的主要由木梁搭建而成,底部只有一根木柱承重,其承重载体由众多小构件组合而成,木条之间错综复杂却又饱含强烈的逻辑连接关系,线条的干净简练和不断连接的空间,共同彰显出现代设计美学的结构美感,如图2。
图1 梼原木桥博物馆 图2 内部结构
二、传统民居中木材材质特性
提到木结构在民居建筑中的影响时,主要体现在功能美和形式美上。从材质本身看,因地制宜,便于取用,由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从功能角度看,木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经久耐用,同时其材质的隔热性要高出混凝土和钢材建筑;从形式功能上看,木材作为一种具有温度、有生命的材质,自然的纹理配以柔和的原色色调,其材质本身便给人们带来柔和的感官,往往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含蓄优雅的质感美,隔扇门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直棂窗作为民居中隔扇门窗的主要形式之一,流行于宋代,其形如栅栏,呈竖向排列,如图3。断面为正方形,沿对角线一分为二呈等腰三角形,安装在窗户上时,三角形长边的向里,等边的则向外,构思巧妙,窗棂随光线产生不同的变化。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为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设计的瑞士馆中,选用3万根松木方料叠放而成,并将其置于一个开放的空间中,如图4。人们通过亲自体验感受材质的纹理,通过感官 的互动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图3 直棂窗 图4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瑞士馆
隈研吾在设计梼原木桥博物馆时,在材质上大量采用木材作为建筑主要的承重载体,钢架为辅助载体,一方面既保证材料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材质环保、易收集、可循环利用的特性,易于营造出与自然相互协调统一的空间。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其创新点在于木材为主,钢材为辅,将传统木结构进行技法上的再设计,对构件的材质、比例大小等元素进行重新创作,无论在色彩还是结构的比例上都形成了多元化的统一,和而不同,为大众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木结构的艺术美的视觉效果。
由木材架构组合而成的民居建筑在空间往往营造出舒适的、有活力的、自由的感觉,而古人对于民居建筑着严格的要求,其原因一方面以木材为主的材质,自身重量轻,在布置空间时可以根据房屋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材料的木材,便于灵活移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匠技术上的提高,也为民居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理论经验和物质基础。德国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奥斯瓦尔德·马蒂亚斯·昂格斯说过:“建筑可以通过一种辩证的方式来前进。它既可以是某些已有的东西,也可以是你在某个时刻极想唤醒的东西。”中国古代工匠在建造时遵循“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在选材上也会考虑木材本身的纹理、色彩、形态等属性,注重将建筑的材质、结构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统一。
三、木结构在传统民居中建筑的传承创新与保护
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是离不开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吴良镛先生曾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提出:“美好的人居环境与美好的人类社会共同创造”。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大量涌入的国外建筑流派以及其设计思想,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创新与保护已成为创造良好和谐的人居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应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木结构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传承创新
随着材料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的表现形式逐渐演变为雕塑性的结构美和技术美,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创新可以从材质、技术和色彩几个方面去考虑。将民居中的木结构元素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技术、新型环保材质结合对其改造设计和创新,已成为传承创新传统民居建筑的重中之重。榫卯作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连接方式,对木材的尺寸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木材作为主要材质的基础上,民居结构的连接之处局部可以考虑使用金属连接件或者利用3D扫描打印技术进行加工生产,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使用金属或3D打印构件可以使连接处更加稳定、牢固,并且替换方便,此外使用新型技术如3D打印装饰花纹可以更加清晰精美。在色彩的使用上,不同民族特色、不同地域的的民居建筑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北方以四合院为代表的红砖瓦墙,南方徽派建筑的灰白瓦墙,在选材上多注重与环境的自然和谐统一。一个成功的建筑物外表面色彩的设计,主要看它是否能把周围的建筑物与传统文化的色彩协调起来。不同的文化背景 具有不同民居建筑的色彩构成要素,这从世界各地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的形象中可以得到佐证[3]。因此,将先进的技术和具有环保、低成本的材质相结合并引入到传统民居木结构的建筑中是极其必要的,既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而环保、可持续性循环利用的材质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民居的创新与发展。
木结构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保护
建筑的艺术性是永恒的、独立的,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与生产工艺的结合,旧的建筑技术最终会被新的技术方法和材料取代,从这一意义上看,不论是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的土楼还是安徽的徽派砖瓦建筑等,古朴典雅是它们的代名词,这些传统民居无不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情感,任何保存到现在的历史建筑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价值重建是化解乡村文化危机的有效途径,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再认同、再创新的过程[4]。随着城市建筑文化的兴起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传承、创新与保护,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民居中的木结构建筑多以榫卯拼接为主,为了保护和修复,可以选取适当的修复和使用新兴技术、材料的方法,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处理技术,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意义。
四、结语
传统民居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传统民居其传承和保护与社会发展发展紧密相连,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城市建筑的现代化,民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创意设计中,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当时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古代工匠的技艺和设计思想,将传统民居中的建筑元素进行有效的提炼并将其与现代技术和理论结合,赋予传统民居建筑新的设计话语和新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刘馨之.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J].科技风.2019:231
赵晗聿、廖琴.浅析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木结构装配式建筑中的传承[J].地域建筑文化.2018:53-54
孙素云.浅谈色彩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2):133-134
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03):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