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城乡边缘空间”的概念为基础,进行了理论研究、文献阅读、案例讨论和城乡二元矛盾分析。本文围绕我国的背景,初步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相关理论的研究中,通过溯源性的方法,通过对“城乡边缘空间”概念的发展,总结出空间的三重特征。从景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乡边缘空间的总体景观特征,以突出边缘空间景观挖掘的视野。本文探讨了城乡边缘空间景观风貌的现状。
关键词:城乡边缘空间;风貌特征;二元矛盾
1文献综述
概念源头上,德国学者赫伯特·路易斯,第一个对“城市边缘带”做出解释:“城市边缘地带,是一个连续封闭在市中心和符合环状地带”[1]。(图1-1),这是学者们开始从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图形。1975年,洛斯乌姆提出:“城市核心的外围区域,是城市发展方向性因素集中渗透的地带,这段时期土地利用高级阶段的从农村到城市、郊区和农村城市化地区[2]”。比西方探索在中国相对较晚,出现在1990年代末,顾朝林等学者在《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3]将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位于城市的郊区,从社区类型,从城市到农村地区;从经济类型、这一地域自然成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
图1-1 城市边缘带图示
2城乡边缘空间特性
《现代汉语词典》将“边缘”一词定义为:“边缘——沿边的部分;靠近边界的区域,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有关”。
从相对论的角度看,边缘是相对于中心存在的,中心的定义不同,边缘的存在也不同。在城乡边缘空间的设计中,这种“边缘”是相对于城市和乡村两个中心而存在的,其临界空间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动态性的角度讲,边缘性空间并非固定不变的。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中提到:“在城市新陈代谢的节奏中,已经存在着一个结构的节奏。秋天树叶枯萎脱落,春天发出新芽。城市的结构就像树木那样有不断变化、不断被替代的部分,以及耐用年限相当长的部分[4]”。
从模糊性的角度讲,由于城乡边缘空间存在的相对性与动态性,难以用定量的方式来准确界定这种空间区域范围,也无法度量具体边界,因此其必然具有模糊性。
3城乡边缘空间的一般景观风貌特征
非城市化城乡边缘空间以农田、湿地和山林等为一般性风貌。
在视觉景观方面,城乡边缘空间风景的视觉完整性和连续性较高,即景观不易被大体量物体或人工设施打断。
就动植物资源而言,该地区比城市更为丰富。动物以其依附的植物为生命资源,生态链自然而完整。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是本地植物。邻近村庄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适宜的作物或果树。
在建筑风貌上,城乡边缘地区的村舍多为砖木结构,其中灰砖居多,由于烧制成本的不同,近年来红砖也非常普遍。建筑组团为“院落”形式,屋顶多为坡屋顶,但北方部分地区也有平屋顶。
4城乡边缘空间的二元矛盾
在中国城镇急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大学城”等卫星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原来的“沧海桑田”在城市的扩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一方面,城市空间的扩张是无法逆转的,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在这个空间下,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矛盾需要研究。
城乡边缘空间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植被生态破坏,农田被占领,水系被填埋,有的土地建造湖泊,村落的原始边界被破坏,甚至需要拆除大面积。在这项建设中,建筑垃圾、挖掘出的土方将成为城市化要素对农村的阶段性污染。这些建筑垃圾、土方堆积、相关运输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环境污染的来源。
由于国内某些粗暴的开拓方式和征地补偿政策的诱因,很多村民要求大量无秩序地建造自己的房子,增加土地征收补偿。在建筑增加的过程中,房屋的楼层增加,庭院的尺度缩小,建筑材料的质量波动,村庄的建筑轮廓线无序地变化了。某市某村周边环境等一些地区的建筑垃圾占据了村内的公共空间,笔者在一年内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村边开发,违反了村民无序的自我建设,将原本安静美丽的村落空间落到了垃圾场(参照图4-1)。
图4-1
除了无序城市化的危机之外,乡村环境本身也有与实际功能需求不一致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日益丰富,许多村镇上居民对健身舞、棋牌娱乐、集体活动等空间的需求日益显著在既存的村落里,能够提供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不足的情况很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共厕所、指示牌、健身设施相对较少。城市化带来的广场、休闲设施景观资源将村民的需求纳入城市新兴用地的设计,实现城市农村的润泽,将成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良好契机。
阡陌纵横的农田、炊烟稀薄的灯火村舍,往往给人以乡村景观的美好印象。但是,在农田景观之美背后,农业垃圾处理方式如秸秆燃烧现象相对落后。
过去,农作物的秸秆主要有3种可持续利用。第一种是用作燃料,用于做饭和取暖。但是,随着煤炭和液化气的广泛使用,作物秸秆的燃料功能正在减弱。第二,虽然被用于氢化肥料,但是因为化肥比稻草有效,所以这个功能也减弱了。第三个是作为动物饲料制作的,现在的动物饲料大多是在工厂批量生产的。
在城乡边缘空间中,市郊公园绿地建设量增加,但大建设量也使得景观设计表现语言单一化、同质化,而乡镇居民面对“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化设计手法,容易对 乡土景观自身产生否定与自卑情绪。因此, 重新回顾于城乡边缘空间场地本身,挖掘乡土文脉、利用乡土材料,进而形成具有文化自信与自主性的乡土景观对于城边边缘空间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5景观设计愿景——指建筑功能与情感兼备的景观营造
建筑师王澍在《营造琐记》[5]中描述“营造”一词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 行为,不仅指盖房子、造城、造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创造某种生活”的说法,因此营造性的景观设计并不是远离土地追求“现代文明”的乌托邦。居民的生产生活应该参加其中,甚至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景观。我们期待一种在现状下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完善区域生活功能,看到符合城市开拓需求的景观设计,同时还可以将乡间居民生产的生活方式容纳在其中让景观细节体现乡土的美感,让城市居民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感到乡愁。这样的景观具有包容性,应该创造出“生活的真实性”,不要单方面地追忆“乡愁”。因为,生活的真正意义是“存在”,乡愁的感慨是“不存在”的意思。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 . 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顾朝林,熊江波 . 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 [J]. 地理研究,1989,03 :95-101
[3]王澍 . 营造琐记 [J]. 建筑学 报,2008,07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