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1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师教育、问卷调查法
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类整体和个体而言都有积极作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1]在学校,一般是教师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符合社会期望, 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 例如帮助、分享和安慰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指标, 因此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
儿童(英语:child),是指从生命诞生之始到成年期之前的人类。但儿童时期的年龄段各有不同。而较多国家的定义与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相同,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的法律规定的年龄不到18岁的。孩子亦可代指“子女”。[2]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广东省74名不同学段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学段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观念、教师实践和教育效果评价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基于不同学段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本问卷参考《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教师指导现状研究》中的调查问卷题目。该问卷邀请三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评价,效度检验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看出问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问卷一共15道题(附录一),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相关题目。问卷从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教育效果评价三个纬度进行分析。
在本次答卷教师中,男教师 6人,占总人数 8.11%,女教师 68人,占比 91.89%。教师教龄方面,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44人,占总数59.46%,教龄5-10年的教师14人,占总数18.92%,教龄11-15年的教师3人,占总数4.05%,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13人,占总数17.57%。教师学历层次在中师级以下2人,大专学历教师5人,本科学历教师54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3人,所占比重分别为2.7%,6.76%,72.97% 和17.57%。教师所教儿童学段,在学前阶段教师11人,占总数14.86%,在小学阶段教师37人,占总数50%,在中学阶段教师18人,占总数24.32%,在高中阶段教师8人,占总数10%。
在本问卷中涉及教师教育观念的题有第5、6、7、8、9、11、13题,主要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观念态度、概念理解、理论知识学习频率、教育意识和影响因素。
问卷第7、11题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社会性发展重要性的看法。有79.73%的教师认为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影响大,有77.03%的教师认为在知识、技能和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发展最重要。因此,大部分教师都肯定儿童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问卷第5题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概念理解的现状。有55.41%的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但却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把“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利他行为”,“儿童个性行为”,“儿童违规行为”的概念混淆。因此,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以及不够深入。
问卷第6题是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频率的现状分析。教师专门了解或学习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相关理论知识的情况中,有72.97%的教师是偶尔学习,经常学习相关理论的教师占比12.16%,还有14.86%的教师从来都没有学习相关理论。由此看出,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理论学习的频率不高,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知识的求知欲不强,没有具体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指导的实践会变得单薄。
第8、9题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意识强弱的现状。有93.24%的教师认为对儿童进行专门的亲社会行为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只有51.35%的教师经常有意识的对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有44.59%的教师是偶尔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有4.05%的教师从不进行亲社会行为。由此看出,大部分教师都肯定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必要性,但只有一半的教师会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因此,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意识强度和行动有待提高。
问卷第13题为多项选择题,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解。教师认为“儿童自身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教师因素”,“同伴因素”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有影响。“儿童自身因素”占27.6%,“父母教养方式”占30.4%。教师认为儿童自身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但教师因素和同伴因素也有部分比例。
问卷第12题是多项选择题,本题主要调查教师一般选择哪种场景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在教育场景的选择中,有31.4%的教师选择在生活活动,有24%的教师选择区域活动及户外自由活动,有40.2%的教师选择集体教学或集体活动,还有4.4%的教师选择其他。大部分教师选择在平时集体教学或集体活动和学生活动中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
问卷第14题是多项选择题,调查教师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使用过哪种教育方式。选择表扬、鼓励、奖励、榜样方式的教师占比比较高。由此得出,大部分老师采取正强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如表扬鼓励、奖励和榜样等。
问卷第10题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效果的评价。有63.51%的教师认为是有效的,有35.14%的教师认为说不清,只有1.35%的教师认为无效,由此得出,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是有效的。
问卷第15题是多项选择题,调查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方式效果的评价。大多数教师认为表扬、鼓励、奖励、榜样方式的教育效果比较好。
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女性占总数大部分91.89%,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人数占总数59.46%,学历层次在本科的教师人数占总数72.97%,所教儿童学段在小学的教师人数占50%。
在教师的教育观念现状中,大部分教师肯定儿童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有偏差以及不够深入的不足。原因是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理论知识学习频率不高,对亲社会行为理论知识的求知欲不强。大部分教师都肯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但只有一半的教师会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因此,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意识强度和行动力有待提高。教师认为儿童自身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这也是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意识强度和行动不高的原因。
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选择在平时集体教学、集体活动和学生活动中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大部分老师采取正强化方式对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如表扬鼓励,奖励,榜样等。
在教师教育效果评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是有效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积极性的教育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郭伯良,王燕,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02):233-239.
[2]李谷,周晖,丁如一.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心理报,2013,45(06):672-679.
[3]王兴超,杨继平.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3,36(04):904-909.
[4]郑丹清.英文绘本传播对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出版广角,2019(16):80-82.
[5]王欣,张真.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45-57.
[6]李建瓴. 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教师指导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0.
附录一:
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单选题]
2.您的教龄 [单选题]
3.您的学历是 [单选题]
4.您所教儿童的学段[单选题]
5.您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是 [单选题]
6.您是否专门了解或学习过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单选题]
7.您认为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有重要影响 [单选题]
8.您认为教师是否有必要对儿童进行专门的亲社会行为教育 [单选题]
9.您是否会有意识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教育 [单选题]
10.您认为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有效吗? [单选题]
11.您认为知识、技能、社会性发展三项内容中,哪一项对儿童发展最重要 [单选题]
12.您常在哪个环节中开展亲社会行为的指导 [多选题]
13.您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多选题]
14.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您使用过以下哪几种指导方式 [多选题]
15.在儿童分享、合作、助人行为指导中,以下哪几种方式您认为比较有效 [多选题]